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有感

2022-06-15 07:54:46  本文已影响人 

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有感

列大纲准备写这篇读后感时,我思考了很多,包括了自己曾经因为固有的思维和认知而对孩子们做的那些“错事儿”,想展开一场对自己过往的否定和批判。可是,打开公众号开始编辑,才惊觉,我陷入了“自我评判”的圈套,偏离了书本中让我们去接触并且为之学习努力的轻松一些教养姿态。

既然有觉察,那就不要朝着旧路子了,今天的文字,无需评判,不用设限,来一场真实与戏码间的博弈吧。

此时此刻,从“我”出发,看眼前,看当下,看作为妈妈的我,看作为孩子的他和她,努力回归最最真实的我们。

我很欣赏《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的作者安心放在书名里的诗情画意,和文字里透露出的积累数年为人母为人导师的力量。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多年以后依然会记得她放在自序里的这一段:

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会想要操控孩子,而是尊重和允许孩子成为自己;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能纵观孩子所处时空的全貌,真正看见孩子;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是在带领,而是跟随。

愿此书与你共勉,愿我们都能高高山头立,也能深深海底行,活出所知所学,利己也利他。

第一部分
亲爱的,你越界了!

我们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沉浸在中国式越界中而不自知,拿着“对你好”的帽子强行扣在孩子的头上。而观念和行为代代相传,如“传家宝”般从父母手上递交你手,再传至你的孩子,你的孩子的孩子。

亲爱的自己,你小时候被妈妈说“不好好吃饭会生病”“不听话会有警察来抓你”“你怎么那么笨,这都做不好,一边去”……于是,你对着孩童时期的另一个自己说“把虾吃完,能给你补钙,妈妈为了你好”“我们学这个吧,以后有用对你好”“哎呀,你弄不好,我来帮你”……

越界和被越界似乎已经逐渐在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扎根,把本不该是正常的情况一点点变得再常规不过,好似不这样做便是父母的不对。可是,这是事实吗?

张德芬说,舍得让你受苦的人受苦,受苦是心灵成长的资粮。
孩子是独立于我们的个体,他们的成长有其自然的规矩。我们可以用健全的人生价值观,远远带领,而非事事都要插手,演着“因为爱你”的戏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衍生品。

不越界,也不被越界,时刻带着觉知,提醒自己,亲爱的自己,你越界啦!

不侵犯,也不被侵犯,父母们先有正确的认知,再告诉孩子如何是好。

少一些期待,多一些界限,在合适的位置,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谁有情绪,谁有困扰,谁处在问题区,谁是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给予关怀、陪伴、倾听、沟通,解开“都是因为我”的魔咒。

相信孩子吧,他们拥有着强大的智慧能够实现自我修复,因为有足够的爱,他们也能够很好地对抗挫折,有能力解决问题、适应社会。


第二部分
亲爱的,别给孩子贴标签啦!

你是不是也常常用“乖,不乖”来考量一个孩子的行为?我承认,我这么做过。

我家哥哥,会讨巧般做了一件事后问我:妈妈,我棒不棒?我乖不乖?而我的回答则是:很棒,很乖。我欣慰的笑容让他看到了以后行事的标准,那是只要妈妈夸,就表现给妈妈看

很多“乖”与“不乖”的背后,是我们未了解到的真相。而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他们正常的需求。只是他们有时候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便用了自己学到的方式来行动,而倘若我们没有看到真正的需求,他们便会觉得沮丧、紧张、害怕,久而久之,演变成为焦虑,积压成为烦躁。

而作为父母,该如何去看到孩子的需求,帮助他们把那些不被表达的感受转化为可流动的情绪呢?

去倾听,去允许发生,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不评判、不投射,接纳孩子当下的状况,感同身受地同理孩子,去回应,描述事实帮助孩子表达可能的感受。剥开层层包裹的外在,了解孩子真实的问题,通过有效的倾听,帮助孩子找到解决办法。

我家哥哥六岁生日过完,依然不愿意自己睡单独的房间。

我:“妈妈看到哥哥不想自己睡。”
哥哥:“不想,我想跟妈妈一起睡。”
我:“哥哥想跟妈妈一起睡,可是哥哥之前答应爸爸妈妈,说生日后会自己睡的。”
哥哥:“妈妈,我害怕。”
我:“自己一个人睡会害怕,是吗?”
哥哥:“是的,外面有怪兽。”
我:“哥哥害怕有怪兽,不过我们家很安全的。爸爸妈妈用爱建造了一个保护罩,怪兽进不来”
哥哥:“可我还是害怕,怪兽来了会吃了我。”
妈妈:“哥哥担心怪兽会吃掉你。”
哥哥:“是的,妈妈,怪兽吃掉我,我就看不到你了。妈妈,我永远不要跟你分开。”
……

当孩子说害怕,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一件小事。
在以前,我会不小心就给哥哥贴上“胆子小”的标签,觉得他不够勇敢,便威逼利诱让他勇敢一点,做不到又觉得失望。却不曾想,他害怕的背后,有着浓浓的出于对自己身体的珍爱,以及对我的爱。

我的倾听练习很不成熟,但是贵在愿意去应用去改变,如果你也想了解,到书中寻找下正宗的方法流程吧。


第三部分
亲爱的,爱会遇到爱!

我们爱孩子,愿意为之付出一切。而最好的付出方式,却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是不断让自己成长,不断让自己完整的过程,能够带来自律、坚定、强硬、内外一致,能够让我们自我疗愈,编写精彩的人生剧本。

我们爱孩子,应当做到无伤害表达,从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出发,尊重孩子也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当我们愿意放下攻击,带着爱,就有可能转念遇见爱。”

我们爱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允许他们的情绪流通,犯错了要带着诚意真心地道歉,做出努力无伤害地解决冲突,让孩子们感受到真实的我们,真实的爱。

我们爱孩子,不是把自己演成“完美父母”,不欺人也不自欺,做真实的自己,在不断前行的路上,无条件地爱着,不做烦躁的妈妈、缺席的爸爸。

于我,更愿意你是因爱而来,并非恐惧。

第四部分
亲爱的,一念之转,万般自在!

上个工具吧,“转念”。

这个工具其实就是四个问题,以及几个反向思考。首先你要拿起纸和笔写下困扰你的念头,比如“我的孩子吃饭应该快一点儿”,以及充分地写下在这个念头下,你对孩子持有的种种感受。

然后开始问以下四个问题,并一一做出回答。第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第二个问题,你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第三个问题,当你持有这个想法时,你是怎样的?第四个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你是怎样的?回答完四个问题,就可以进行反向思考。“我的孩子吃饭应该快一点儿”,反向就是“我的孩子吃饭不应该快一点儿”“我吃饭应该快一点儿”。
允许我们拥抱自己的情绪,穿越生命的戏码拿回属于自己的力量,驱逐心魔,寻到真相,当下执拗的对与错,不再抱怨,那么这一本全新的剧本,就该是悠扬有趣的模样!

面对执念,问一句,这是真的吗?

面对孩子的行为,问一句,它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面对亲密关系,问一句,可否能够反向思考一下?

幸福与自在,不在外界,全在我心。爱会遇见爱,我们选择走的正确的路,也会遇见美好的未来。


原来,亲子沟通的书里,还偷偷的藏了如此那么多的,关于个人的真相,还能帮助我们看到真相,品味幸福。值得一读~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生命的重建》有感
  • 下一篇:《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