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十分钟冥想》读后感

2022-05-24 08:12:30  本文已影响人 

《十分钟冥想》读后感
 


1.告别第一阶段

最近读了这本挺不错的关于冥想的入门书籍,大致是从去年起,接触到怪兽部落之后,在砍二爷和部落的文化熏陶下,开始对冥想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前虽然经常听说起,但是对于到底应该如何实践冥想,还是缺少方法和路径的,加入部落之后,每天有冥想打卡,所以就开始了每日冥想,但这个阶段对冥想的理解还挺初阶的,大致就是放一点关于冥想的音乐,然后闭上眼睛静下心来,静坐十分钟左右,有时候比较懒散,直接就听着音乐躺在床上,感觉就是在催眠,很快就入睡了。总之,这个阶段的冥想实践是有着行动的热忱,但是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的,所以难免会有些问题存在。当这本《十分钟冥想》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对它真是相见恨晚,因为它应证了我对冥想在某些方面的看法,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之前在冥想实践上走的一些歧路。很好很好,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冥想的理解以及实践算是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了,所以在这第二个阶段,我开始写关于冥想的一些心得了,这就是《万物可冥》系列。

2.从思维的到感受的

我们在冥想的时候到底在干嘛?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却是有一定的规则和方向的,大致就是处在一种觉察、专注、澄澈的状态中,那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应用自己的直觉、感觉、感受,而非思考、逻辑、理性这些东西。这让我想到了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其中就有关于系统1和系统2的说法,人的大脑会由这两套系统交替主导,有的时候被自己的逻辑、理性、思维的脑区主导,大脑的供血会侧重于大脑前额叶这个区域;而有的时候会被自己的本能、情绪、直觉、感受等脑区主导,这个时候大脑的供血会侧重于边缘系统和杏仁核等区域。一个偏感性而直觉的,一个偏理性而思维的,风格非常明显。我们在冥想的时候,其实是要尽量避免用理性和思维的那个系统,让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直觉、感觉、感受上面,尤其是当下的、自己的身体的感受上面,这样会获得很多宁静和澄澈的感觉,使人从遥远的焦虑中超脱出来。冥想之所以对缓解人的压力和焦虑有帮助,可能逻辑就是在这里,因为当人的思绪开始杂乱而飘摇时,自己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都是些还没有发生的遥远的事情,当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这个系统中打转时,是很难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胡思乱想就解决掉那些使我们感受到压力和焦虑的事情。冥想缓解压力的方式就是:使人换一个系统、脑区聚焦,让人的注意力从自己的理性、逻辑、思辨那个系统跳出来,去感受当下的、自己身上的、细节的、具体的感受和感觉,然后跟着这些感觉、感受游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将人的注意力从胡思乱想中解脱。这就是冥想的魅力,它并没有直接去解决什么现实中的问题,而是直面压力和焦虑的根源,那就是我们的大脑对于压力和焦虑的过度关注和聚焦。

3.万物可冥

我们总是活在匆匆的奔赴之中,当我们吃饭时,我们想着的是接下来的出行;当我们在出行的路上时,我们想着的是接下来的工作;当我们在工作时,我们想着的是最近追的一部剧;当我们在走路时,我们想着的是某件未完成的待办事项。。。于是,我们的心思总是在远处,在他方,在对于结果的渴求中,我们忽略了当下的、正在发生着的、过程中的那些美好时光。而这些当下的正在花开的美好时光,往往是我们幸福感的来源。于是,一种二元对立产生了,一边是结果的,一边是过程的,我们总是渴望结果,渴望效率,渴望快块地将一件事情完结,哪怕过程是囫囵吞枣的,这样我们可以从结果中获得成就感,完结感;但是这样的缺失就是我们会陷入一种“空心病”,我们总是活在对于未来的事情的追逐中,我们感受不到当下的快乐,这样想来,这种追逐和奔赴的意义又何在?人的最终结果都是死去,如果没有把握过程的美好,没有体验到过程的乐趣,那么人的一生不过是在虚度光阴,暮然回首之时才发现,我们错过了很多美好的瞬间。是冥想,让我感受到了过程之美,当我开始静下心来,去尝一颗葡萄,一勺冰淇淋,去洗碗,去淋浴,去走上一片草坪,去嗅一朵花,去走路,去听肚子里的声音,去感受风的扰动。。。我忽然觉得,只有在那一瞬间,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是“活着”的,我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未关注到的细节,也获得了很多从未有过的感受,过去的自己活得太“粗糙”,太抽象了,我过滤了太多的美好!正是那些当下正在发生着的、细节的、具体的,让我内心触动不已,我一直觉得自己应该追求那些远在天边的,抽象而宏大的东西,而如今我才发现,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一种颜色,一个声音,一种味道,一种触感,都会使自己感到快来不已,原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而我对冥想的理解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那就是当我们活在对当下的觉察和澄澈之中时,这就是在冥想,可以是吃东西,或走路,或静坐,或侧耳倾听,或触摸。。。当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这些当下正在发生着的细致感受上时,这就是一种正念,一种冥想的方式。

4.野马与蓝天

我们的心灵就像是一匹野马,它是热爱自由的、奔放的,当我们静坐时,这匹野马也并不安分,它依旧驰骋于广阔的草原上,这是一种常态,我们要理解自己。冥想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冥想中的觉察用在野马身上意味着什么呢?觉察就意味着野马身上的缰绳,我们时不时地提一提缰绳,然后感受到野马的动静,这时候,内心里的觉察就产生了,“噢,原来它在这里”,很快野马再次奔走,一溜烟又不知哪里去了,此时我们又扯一扯缰绳,“噢,原来它在这里”。冥想不是让我们去控制野马,那是徒劳的,冥想只是让我们时不时地觉察一下野马的行踪,避免过于深入迷失了自己。只要缰绳还在手里,野马的行踪就始终会有一个锚点。

作者提到了“蓝天”,这种说法我深有共鸣,蓝天意味着本心,我们的本心是澄澈的,而情绪意味着乌云,即使我们的天空乌云密布,看不见了蓝天,那也并不代表着蓝天就消失了,它只是被乌云暂时遮挡了而已,我们都有坐飞机的体验,当飞机跃上了云层,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天空永远都是蓝色的,是因为乌云的遮挡而使得这种蓝色暂时消失了而已。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自己陷在情绪中就自暴自弃,感觉蓝色的澄澈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只需要等待乌云散去即可。关于“蓝天”和“乌云”的比喻,我之前在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时也有所联想,那时候读到了他的“致良知”一说,我就觉得可以用蓝天来做比喻,良知之心就是我们的本心,本心是蓝色的底蕴,只是有时候被自己的一些不良性情给遮蔽了,使得自己的良知之心无法昭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致良知”的原因,致良知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乌云推开,让蓝天显现的过程。

5.作为一种实践和技能的冥想

好吧,最后再写一段。冥想其实并不是侧重于想,冥想是一种行为实践,是一种技能,而且这种技能可以随着练习的增多而愈加娴熟有效。所以作者很强调日复一日的重复,每天哪怕抽出十分钟进行冥想,都可以不断地强化这一技能。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冥想的时候,大脑的供血倾向在发生改变,杏仁核和边缘系统的供血得到了改善,这是一个对杏仁核“脱敏”的过程,当它表现得不那么敏感时,我们的情绪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那些困扰我们的压力、焦虑、恐惧等等就不会作用得那么强烈了。这就是那些冥想高手的境界,内心充满觉察、澄澈、专注,活在当下,情绪稳定,幸福感强烈。。。所以,冥想其实是一种对大脑的驯化行为,使我们摆脱一些不知不觉的动物性,增强我们对于大脑和自我的掌控能力。

作者还提到了一点我深表赞同,那就是记录自己的冥想体验和心得,这样可以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觉察记录下来,我觉得这一做法很棒,当我阅读自己的冥想心得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觉得自己长了一颗理性的抽象的思辨脑,但是我错了,思辨和理性其实也是源于感觉的、感受的,我的细节感受能力其实也很棒,我不仅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很感性的,有血有肉的,温情脉脉的。。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再生缘》读后感:缘悭一世
  • 下一篇:《刻意观察》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