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原生家庭》读后感

2022-05-10 07:49:28  本文已影响人 

《原生家庭》读后感


中国人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是这样的吗?

曾经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养育了五个儿子,据说这五个儿子长大以后都非常地有出息,有人就很好奇地来向这个父亲讨教他教育成功的秘籍,他说没什么,只要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犯了错,就把他们吊在梁上严刑拷打,直到他们认错为止。他说他就靠这种方法成功地教育了他的五个儿子,个个成为了栋梁之材。

这个事情的真实性有待考察。或许由于时代的原因,这种方法有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有效果的。我们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因此,我们也不能得知他的孩子们内心是否会留下创伤和阴影,说不定他们对父亲的管教方式还甘之如饴呢,但是在如今的时代里,他这个管教孩子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了。

根据《原生家庭》这本书所讲的关于有毒的教养方式之一(身体虐待型父母),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其中的一些观点,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这种教养方式的弊端。

父母为什么会打孩子?

多数父母都会不时的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停的哭泣,烦扰我们甚至挑战我们权威的时候,这种冲动便会异常强烈,有时候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者不快,多数人能够成功的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不幸的是,也有不少人无法如此自制。

我们上不能对其中的原因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分析揣测,但在身体上虐待子女的父母们似乎都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都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只要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他们就会选择对孩子动粗,至于这种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他们几乎毫无意识体罚孩子,已然成为他们对抗压力的惯性做法,一有冲动,他们就会对孩子实施暴力。

对孩子实施身体伤害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他们成年后的大部分虐童行为,正是他们童年体验和感悟的重演,他们的角色榜样就是曾虐待自己的父母,而暴力就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尤其是愤怒的唯一手段。

许多虐待孩子的家长是带着严重的情感缺陷和需求不满步入成年的,在情感层面上,他们还只是孩子,他们会将子女视为自己父母的替代品,并在他们身上寻求父母从未给予自己的情感满足,当子女无法满足这种情感需求时,他们就会被激怒,进而将怒火以暴力的形式发泄到子女身上,在那一刻,孩子更像是父母的替代品,因为施虐者真正的愤怒对象正是他们的父母。

对于那些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而言,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籍,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

打孩子的父母为自己找的借口有哪些?

我的麻烦太多,打你也情有可原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上的压力,与其他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以及对生活的不满所引发的紧张情绪,会导致一些父母对子女暴力相向,孩子很容易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孩子无力还击,而且稍事恐吓威胁,便可以让他保守秘密。然而,将愤怒情绪转移给孩子,只能给施暴的家长带来一时的宽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令他们愤怒的根源仍然存在,毫无改变,而且必定会再次积聚,同样可悲的是,作为暴力的承受者,子女也只能继续无助的生活,在这种愤怒的威胁中,并将这种恐惧带到自己的成年生活里。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还有些虐待者,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暴行归咎于他人,而是竭力将其美化为实现孩子利益最大化的举措,许多家长仍持有这样的观念,体罚是让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为准则的有效手段,他们认定孩子是生而邪恶的,只有严苛的咋打才能拯救孩子,使其不致堕落,他们会说我自己就是在鞭子下长大的,不时间挨点儿打对孩子没坏处,他得他得知道这个家里谁说了算,或者他得明白这社会的规则,这样他才不会乱来,而另一些父母则辩解说,体罚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可以让孩子更坚强,更勇敢,也更强大。

研究表明,就算是惩戒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他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很明显,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 下一篇:基因传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