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一句顶万句》读后感——惜己有之福,而布施一切。

2022-03-30 09:43:46  本文已影响人 

《一句顶万句》读后感——惜己有之福,而布施一切。

“ 作者在最后一段故事引出「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祝大家有心事,有人可以诉说,没有的话,就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放下往前走。”

这本书真的是看得我频频叹气😮💨,差点下跪磕头,直求格局打开吧。

这本书有中国《百年孤独》的美誉,之前《百年孤独》把我看困了,没看完,倒没法比较两者。但确实配得上——好评如潮。

叙述一环扣一环,但很离奇,主人公出门贩葱,原因是老詹,结果是为吴香香开饭店。又时不时几句搞笑的或者冷知识,「知道对方是山东人,便不叫“大哥”叫“二哥”:“大哥”是武大郎,“二哥”是武松」,还好是叫了大哥不然就得被挨打。

也有很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剧情,「原来世上的事情都绕」,大概都是命罢。

上半部分留了一个悬念,吴摩西去哪里了?下半部分揭晓了。下半部分牛爱国要跟章楚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留着个大空白。或许有一天因为某件事,我能想出是那句话。

———————

整本书都在寻人,「世上最难吃的是屎,世上最难寻的是人」,寻个说话的人,寻个能理解的人。

正如推荐语写「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但遗憾的是,生活的琐碎让人自顾不暇,没人愿意听你细细说,码放码放。即使能说也是一时,而不能时时。

书里主人公也好,配角也好,他们与朋友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无不从说话说到一块去结识,又共同经历一系列琐碎的事,而慢慢说不着话而争吵、散去。

让我感到难过的是,人人只顾着咀嚼自己小小的悲欢,而“看不见”眼前人,哪怕听他叨叨一两句,听着听着就将人“劈叉”,把话题绕到别处去。「会说话不是说他话多,嘴不停,而是说起话来,不与你抢话;有话让你先说,他再接着说」。也几乎没有人试着去理解与包容,去经营去想办法改善关系。

虽然书的后半部分,牛爱国试着跟盘丽娜说话,试着做实事,给她做鱼,想把日子过下去,但仍然成了徒劳。大概是命。

在评论里有人问:到底是两个人谈得来有爱情重要,还是搭伙过日子重要?两条回复都是后者比较重要。可能他们都是有家庭的人吧。

我却认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对立统一规律,精神空虚了;只要人不懒,饿不死冻不是。反而是谈得来重要,谈得来日子过得下去,谈不来日子也别过了。不然盘丽娜也不至于在牛爱国给她做鱼感动得一塌糊涂,还跟别人跑了,书中的人物很多人皆因谈不来而过不下去。

搞笑的是,每个人物相遇时,几个交谈就开始说心腹话。足以见得生活中,生活中确实没人可以交谈心事,不然不至于向陌生人说。

每个人物的格局啊,害,一言难尽。但那确实是芸芸众生相,有些行为我也有,对照着检讨自己。再看看《人世间》周秉义兄弟俩,还有他丈母娘,学一学大格局。

————————

「我现在不招惹人,我玩猴,行了吧?」,这是书里一个最后出场的人物经过五桩事后的选择。

现在很多人宁愿养宠物,也不愿谈对象,或许问题也在于“说”,说不来且不理解。对着宠物瞎bb几句,宠物虽然不会回话,但一个笑、一个小动作就把人治愈了。

但问题也在于生活让大家都自顾不暇,都有糟心事,就像书里所说「原来世间的事,件件藏着委屈」。大家都心照不宣,不敢和对方说心里话,生怕「还是呀,不喝酒和他说个笑话行,可他一喝多,就拉着我掏心窝子,他掏完痛快了,我窝心了」。美其名曰,不能乱倾倒负能量,独自难受着。

我寻思着朋友和亲人存在的意义之一,不就是让彼此1+1>2吗?可是慕强打鸡血的社会,对于1的理解,现在的共识是自己是个自给自足的星球,几乎是完美的,遇到另外一个1的时候连成一个银河才是2。这不就教人做锦上添花的事吗?

锦上添花有意义吗?1没有需求,另外一个1有存在意义吗?就像吃饱饭了,给一顿山珍海味有意义吗?每个人存在本来就是1了,并不需要是完美的1;1本身也不完美。如果1是完美的,那为什么1的写法不是简单一竖,像个柱子一样顶天立地,却还是稍稍低头了呢?

雪中送炭才有意义,很多鸡汤教我们不要做圣母,不要做别人情绪的垃圾桶;教我们手里没有炭的时候,不要送炭。但如果“惜己有之福”,手中没炭也会生出炭来“而布施一切”。说实在的还是人心不足。我们不是佛陀,顾不了众生,但眼前人要顾顾吧?

雪中送炭是实践天道的行为,但不能过度滥用,也不能一直期待别人雪中送炭。如果一直期待别人雪中送炭,那迟早得冻死。话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得靠干实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被人暖和了一把,要知道之后的生活还是要自己奋斗。能有个人陪着奋斗,偶尔说说话,也应该庆幸了。

——————

杨百顺也就是吴摩西,之所以浑浑噩噩,大概是因为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该从何体现,没有归属感。三者我感觉是处在一个闭环中。

归属感缺失,大概是因为小时候家里人不爱他。记得社会心理学课上老师讲过,美国脱口秀演员崔娃,小时候也很没有归属感,靠讨好班里的小混混,获得好感,从而产生归属感。幸运的是,他聪明,这些经历帮助他成了脱口秀演员。《天生有罪》这本书里也有讲。但杨百顺不幸,想随遇而安,却总得不到。

没有目标,存在价值更别提从哪里体现。感觉现在身边好多人都是,包括我自己。某某总是说:“不知道做什么人好”。

曾听郭继承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做事情之所以感到累,可能是因为我们做事情的价值出发点只是益于自己,我们的目标只是自己。

确实是这样。佛陀修行是为众生脱离苦海;乔布斯做iPhone是科技与人文结合,为人类走向更美的台阶;马斯克造火箭登陆火星,是为人类太空航行。他们疯狂,却并未觉得累,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出发点是为众生。他们之所以能做到,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本身就是天才,另一部分原因,他们的格局是整个人类。

而我们大部分人是平凡人,格局没法大到整个人类,但可以大到周围的人。看过我前面推文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曾遇到一个开网约车的师傅。他一天开了十四五个小时的车,都快把腰开垮了,仍然快乐。因为他的价值出发点是为家庭,不仅局限于自己个人。所以别人需要“炭”时,不妨送一块,或许就不会感到累,也能帮助别人。

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或许慢慢的就会有归属感,就会有目标,就知道价值从哪里体现。

对于小孩教育,对于朋友、亲人,要保持长久良好的关系,大概离不开成为彼此的观众,彼此有归属感。

而其他人物,包括杨百顺,很多人有事时,拿不定主意,做不了自己的主心骨;总想找人商量,期待一块”炭“,但寻错了,寻了无关人士商量。一千个人嘴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情能不坏掉吗?

还是得看看《人世间》,看看周家兄弟俩,怎么处理的,大格局处理方法。

——————

这本📖真的是看得我频频叹气,差点跪下🧎。也好罢,对照着,让自己别犯那些错误。再看看《人世间》学一学大格局。

作者在最后一段故事引出「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祝大家有心事,有人可以诉说,没有的话,就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放下往前走。

庆幸我有宿友,翔、烽、锴,兄弟姐妹,以及第一份实习就遇到了好领导,好同事。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苦难辉煌》读后感2000字
  • 下一篇:读《儿童立场》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