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活着》读后感2000字

2022-03-25 10:24:18  本文已影响人 

《活着》读后感

《活着》这本书记得曾经读过,可最近与友人偶然聊起时,竟然完全忘记了书中的所有内容,如同在电脑上按了删除键。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读过。

翻开个人电子书的书库,查找到《活着》这本书,上面的标识赫然写着“已读”。说明自己当时是读过的,但书中的内容完全没有进入脑中,换个方式说,也就是对这本书无感。

可许多人都被这本书的内容给拨动了心弦,好评如潮,多次再版的畅销书到我这为什么会无感呢?于是,又重读了一遍。

掩卷深思,反观内照自心,依然波澜不惊,依然无感。无奈之下,写下这些无感之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福贵的人一生的故事。这个福贵出生在一个地主家,从小顽劣不堪。长大后更是个混蛋,对父母不孝,整天吃喝嫖赌,作者的笔触重点下在嫖和赌上,最终把家产输了个精光。

故事到此,插几句话。自古以来这样的败家子太常见,也没什么稀奇,《汉书》中将人分九等,这样的人根性太蠢,估计连下等人都排不进去,因为太多,跟草没什么区别。就算是到了当今社会,嫖和赌已经是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可有两片钱的男人,去赌去嫖的难道没有吗?这些人就算让他们看一百遍《活着》,他们能不睹不嫖了吗?估计是一边嘲笑福贵太愚蠢,把家产输光,一边照赌照嫖。

输光了的富贵,有所悔改,成为一个相对正常的普通人,但作者将其人生设置为命运多舛,亲人于天灾人祸中死个殆尽。富贵就在这样不断的厄运与悲苦中茫然度日。

佛家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人生本苦,但有苦总有甜在。作者将人生的苦毫不吝啬的加于主人公富贵身上,让其承受,让其苦到麻木,却于主人公一生中的甜却极少触及,却不知为何?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总归是作者从心识中臆想编造出来的。有些人错误的认为,自己的文字不管编的多离谱,只要有读者认同和消费就行。有人认同自然也有人反对,作为读者,对整部作品阅读的不适感就证明我的不喜欢。因为它并没有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冲击体验,也没有带来美的享受。尤其对其所编造的福贵老婆家珍的形象实在难以苟同,无法买账。

因为家珍这个形象编的太虚假,太反人性,太矛盾了,是几种不可能揉合的性格强行捏在一起的怪异感,让人觉得极其别扭。下面聊聊故事中家珍这个女人。

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长的漂亮,受过文化教育,按现在流行的话说,是一个白富美。

米行老板的女儿嫁给地主家的儿子,在当时也算是门当户对。可不幸的是,她嫁了个浑蛋老公。

这个浑蛋老公对父母不孝,她忍了。去嫖去赌,她忍了。浑蛋老公让妓女背着招摇过市,到米行去羞辱她的父亲,也忍了。浑蛋老公把家产快输光的时候,她挺着七个月的肚子,走了十多里地,跪在赌桌边求老公回家,非但没求成,反被拳打脚踢,让人拖出去,又冒着风雨黑夜,拖着笨重的身子,走了十几里路回去,她还忍了。

写到这里,已经觉得不可思议,在作者的心目中,中国女性就是以这样委屈求全,卑微不堪的形象面对世人的?

福贵输光家产,气死父亲,全家搬到破茅屋后,家珍的米行老板父亲,敲锣打鼓用轿子把怀孕七个月的女儿接走了,说了一堆狠话。可过了半年多,家珍穿着旗袍,带着儿子,又投奔浑蛋老公来了。不但投奔,还换下旗袍,穿上粗布衣服,家里家外,田间地头,到处有这个女人。娇生惯养的富家女角色转换,成了能干的农妇。

点拨老公不要嫖,跪求老公不要赌,说明这个女人是明理的,但又是愚昧无知的,不符合受过教育的女学生身份。被父亲接走后又回到已成穷光蛋浑蛋老公的身边,说明这个女人重情重义却又自甘卑微。本来可以选择锦衣玉食,却甘愿换下旗袍,穿上粗布衣服干繁重的体力活,说明这个女人贤惠。但同意老公卖掉女儿给儿子充学费,又是糊涂的,狠心和盲目顺从。

世上怎么会有这样内心充满矛盾的女人呢?这个女人要不愚蠢到极点,不可救药,要不就是观世音菩萨下凡来超渡这个浑蛋福贵的。

重读完《活着》,我依然感到由衷的不喜欢,甚至厌恶。作者将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物,从偏狭的视角出发,集合人性中的阴暗面和天灾人祸,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进行了改造和捏合,捏出的却不是泥人张的生动,而且彰显,放大,扭曲了,丑化中国人。人民大众根本中善良,纯朴,智慧,可爱的形象被完全忽略,视而不见。后记中对这本小说的赞美和授奖几乎都来自西方,西方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认知就在这样扭曲和丑化中升级,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傲慢和偏见。这样的作品是宣扬人性本恶的,符合西方人的意识形态。所有心眼笔触都用来收集祖国母亲的不对,并加以夸张丑化,然后道与外人,难怪受到西方世界的追捧,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就应该是如此不堪的,从刻意诋毁中国所有好的一面,丑化中国女性形象可以看出西方世界所谓精英是多么的恶毒和自以为是,偏偏有人迎其所好。

作者在《活着》自序中一再强调,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并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样的人生观,难道是要完全抛弃人的纯净灵魂,为行尸走肉背书吗?

这个观点,司马迁是不同意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臧克家也不同意,他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孟子也不同意,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王阳明先生也不同意,传习录中言道,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婉转委屈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

做为传扬文化,教化人心的作家,难道心中不该有所立吗?难道中国五千年文化自信的根不是传承智慧,美德的吗?难道是渲染惟危人心来的?搞不清楚,让人糊涂。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灿烂千阳》有感
  • 下一篇:《娱乐至死》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