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做只猫狗》读后感
梁实秋的文风也曾领略过一二,但年代久远,着实也忘得差不多了。
那个时代的作者,总有一种三言两语,即可一针见血的本事。一句废话都没有,就能给你整得明明白白,服服帖帖。
读这本书,我就仿佛是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坐在院儿里的小板凳上,双手肘着下巴,冒着星星眼听一位老者讲述“人间的八卦”。明明都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人、事、物,但梁老一谈起,就独有他自己的味道。
我为啥“冒星星眼”呢?因为字里行间,东西方的语句、历史以及典故等等那是张口就来,丝毫不用喘息,也完全不用思考,更不给读者解释,完全就是一副“你肯定已经知道啦,这些都是基本知识,我只是融会贯通一下”的沉浸模样。足以见识到梁老的文学底蕴之深厚。
我嘛~啥也不懂,底子薄,自然全程仰视。
而且我发觉梁老的文风笔触,是细节包着细节,我有时写东西习惯用“大的、宽泛的”东西垫一垫,走个过渡,他不,仿佛就是他刚刚才手指着左边给你讲完一个人的故事,立马又指向右边描述另一件生动的事。给人以应接不暇的精彩感。
总之,文学大家之风范尽显无疑,我等小辈自当佩服。
2021.11.18 记录:
我每次读一本作品前,会有点刻意避开去了解这个作者,因为想尽可能剔除掉层层杂念,甭管他是谁,就想先读读看,一切靠文字说话。
看书的过程里,因为实在忍不住,也认真查看了一下梁老的“丰功伟绩”,看到其名字前那么多“我这辈子要是能有其中一个都光宗耀祖了”的头衔,心中只有一种感受“绝非浪得虚名”。
带着这样的认知,再走进他的文字里,只觉眼前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
仿佛有一位儒雅学士穿梭于市井间,期间抖落些许“形而上”,不但与现场环境丝毫不违和,反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像是有轻功之人,一通下来,脚上未沾泥泞,衣服也整洁如初,这番功夫,令众人拍案叫绝!
但客观来说,梁老分享的所见所想毕竟隔着年月,因此并未让我生出太多紧密的共鸣感,而且他的描述丝毫没有当下这个时代喜欢的“快节奏爽感”,所以如果不是真正热爱文学之人,大抵也读不下去。
我有时也会觉得“枯燥”,毕竟才疏学浅,其中的很多历史知识,我看也看不懂,甚至连很多用词的字我都不认识。但全程就只当看一位老者,用他的笔描绘过往岁月的点点滴滴,也在过程里好好领略一番文学大家忠实、细致、不扭捏造作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