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十字军东征》读书笔记

2021-10-23 08:03:18  本文已影响人 

《十字军东征》读书笔记


       终于把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那混乱的200年历史补充了一下,一本是儿童版的《十字军东征》,一本是成人版的《十字军史》。

      若只是想对这段历史简单了解,那么建议就看儿童版的《十字军东征》,简洁明了,且通俗易懂;至于《十字军史》写了很多前因后果的细节,人物关系的脉络,以及十字军东征后在环地中海地区的十字军运动,可能是写得太细,也有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反正阅读感不是很舒畅,读起来容易晕,当然如果对这段历史已经很熟悉的人,读这本书可能会获得很多有趣的细节补充。

书名:《十字军东征》

作者:(德)曼弗里德·瓦索勒德

翻译:高建中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书名:《十字军史》

作者:(英)乔纳森·赖利-史密斯

翻译:欧阳敏

这次阅读前,我写下了以下几个问题,这回就以问答的方式记录吧。

1、原因以及主力;

2、对现今中东的影响;

3、对欧洲的影响;

4、对世界的影响。

问题一、原因及主力?

*原因:  

        当时的欧洲处于经济落后、人民愚昧的中世纪(中世纪时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8-11世纪时,随着YSL 教势力的发展,中东地区的JD教和YSL教一直在抢占地盘,于10世纪皈依了YSL教的突厥族塞尔柱人逐步侵占拜占庭领土,也占领了圣城耶路撒冷,1071年征服了拜占庭东部地区并把距离君士坦丁堡约100千米的尼西亚作为他们的首都,为防止塞尔柱人的进一步入侵,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一世请罗马教皇帮助抗击塞尔柱人,罗马天主教皇乌尔班二世积极响应并发起了以“解放”基督教同胞,以救赎之名“为上帝而战”的东征,封建主及贵族因国内矛盾(主要是可供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经济落后、以及贵族的长子继承制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其他子女没有土地继承权),积极响应,穷苦大众因贫困的现实原因加上“赎罪”的思想的鼓动,最终发起了各基层参与的东征。但从其实际行动和结果来看,这是一场侵略性的、宗教性的战争,时间跨度从1096年持续到1291年,在近200年的时间里,一共发动了九次,其结果和影响深远。

*主力:

        在回答主力军的问题上,就得对这几次东征进行一下梳理。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时间:1096——1099年 

组成:

1、法国北部的洛林公爵布永的戈弗雷和他的兄弟布洛涅的鲍德温(从诺曼底启程)

2、法国南部图卢兹的雷蒙德伯爵和罗马教皇代表阿希马尔

3、意大利南部博希蒙德一世(诺曼人)

4、佛兰德的罗伯特、诺曼底的罗伯特和布卢瓦的斯蒂芬(提前从海路到达拜占庭) 参与人数大约10万。

结果:1097年5月攻占了塞尔柱首都尼西亚 1098年6月攻占了阿提阿 1098年布洛涅的鲍德温占领了亚美尼亚城市埃德萨(今土耳其乌尔法),并于建立了第一个十字军国家 1098年意大利南部的博希蒙德成为安条克公国亲王 1099年7月15日占领了耶路撒冷,并洗劫了该城。十字军国家的建立:1100年前后建立了埃德萨伯国(建立者法国北部的鲍德温)、安条克公国(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博希蒙德)、耶路撒冷王国(国王是法国北部布洛涅的鲍德温一世,原领袖是他的兄弟戈弗雷)和黎波里伯国(建立者是:法国南部图卢兹的雷蒙德伯爵的私生子波特兰德)  第一次东征对于西部JD世界来说,是九次东征中战绩最大的。其中四个十字军国家中,三个是法国人建立的(其中两个是诺曼人),一个是意大利人建立的(诺曼人)。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起因:1137年拜占庭皇帝约翰二世进攻并占领了安提阿,1143年底,一位穆斯林将军攻占埃德萨,并杀掉了被俘的十字军战士。(注:明谷的大修道院长圣伯尔纳积极号召并参与了十字军东征) 

时间:1147年——1187年  组成: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法国国王路易七世 

结果:十字军没有达到收复埃德萨的目标,1187年初沙蒂永的雷纳德袭击了一个从大马士革向埃及运送货物的商队,阿拉伯穆斯林领袖开始宣战,于1187年10月初攻陷了耶路撒冷并收复了阿克萨清真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与穆斯林萨拉丁和英格兰罗宾汉同时期)

起因:耶路撒冷的失陷震惊了西方JDJ世界。

时间:1189年——1191年 

组成: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佛里德里希一世(又称“红胡子”或巴巴罗萨)率领的约10万人,但在1190年6月在横穿一条河流时淹死,1190年7月底,法国和英格兰军队才出发+英格兰国王狮心理查(第三次东征的最主要力量,在1192年10月离开圣地回去应对内政,但在回程时被匈牙利公爵俘虏,送给了德意志罗马皇帝,承认了德意志皇帝是他的最高君主并缴纳赎金后回国,后在对法的战役中死去)+法国国王(但提前回国) 

结果:重新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但耶路撒冷城仍然被控制在MSL手里。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起因:任新一任教皇的英诺森三世担心东方JDJ情况,想让拉丁和希腊教会和解,加强罗马教会的统治地位和教皇的权力,1198年号召进行新一轮十字军东征。

时间:1198年——1204年  组成:主要为法国北部的一些伯爵,租用威尼斯人的船只,作为交换威尼斯首领90多岁的丹多洛提出收复扎拉作为条件。

结果:1202年十字军占领扎拉 1203年4月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极具讽刺的事件,被自己人攻陷),该城遭到抢劫和屠杀,帝国被瓜分:佛兰德鲍德温控制了四分之一的拜占庭领土,其他被威尼斯和十字军瓜分,法兰克人在希腊建立了帝国,威尼斯主要占领了达尔马提亚和爱尔尼亚岛。拜占庭贵族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黑海南岸建立了尼西亚和特拉比松帝国。 

后面几次十字军东征:

第五次:由教皇因诺成茨三世发起,但他本人在十字军集结前去世。第五次的目标是埃及尼罗河的大型码头城市达米埃塔,在1219年短暂的占领后,1221年被穆斯林夺回。

第六次:达米埃塔被MSL夺回后,教皇请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帮助,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为基督徒重新夺回了耶路撒冷,并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后于1244年再次被MSL夺回。

第七次和第八次:法王路易九世又称“圣路易”发起了两次,这两次东征,第一次目标是埃及,但却沦为阶下囚,后再支付高额赎金后释放回法国。第二次向北非进军,途中死于传染病,都以失败告终。

第九次:是儿童十字军,很多史学家不把这次纳入正式的东征行列里。

十字军国家的结局: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十字军国家的结局,他们最终在蒙古人的入侵下,纷纷灭国。以下是蒙古人征服十字军前的情况。

1230年——1233年征服波斯

1237年——1239年占领俄罗斯

1240年吞并乌克兰

1241年征服西里西亚

1291年阿卡陷落,提尔投降,西顿攻克,贝鲁特占领,十字军国家纷纷灭亡。

        *综上,其十字架东征的主力是:法、英、德(神圣罗马帝国)三大主力,除此以外还有意大利、威尼斯、北欧国家。

【对十字军团的补充:在整个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十字军团,主要有三大十字军团】:

1、圣约翰医院骑士团——最早成立,最长寿的骑士团。

        主要是法兰西和英格兰人,曾占据罗得岛,并在马耳他岛建立了马耳他骑士国,至今作为联合国的观察员之一,总部设在罗马,具有准国家性质。

2、圣殿骑士团——又称:“法国老乡会”,由法国贵族组成,只听命于教皇,具有特权。

       四处作战,最有钱的,颠覆时期,具有9000座庄园和领地,占据塞浦路斯岛。1187年的哈丁战役,萨拉丁包围了圣殿骑士团,死伤惨重,在1307年,法王腓力四世因不满圣殿骑士团不听命于国王还免税且可以自己征税,以莫须有的罪名灭掉了骑士团。其法国的财产都纳入了法王自己腰包,其他地方的教皇命令都转入了医院骑士团名下。

3、条顿骑士团——全部由德意志贵族组成。

       打败了波兰,征服了普鲁士,1410年被波兰立陶宛联军击败,1809年拿破仑攻入德意志,解散了条顿骑士团。

问题二、对中东的影响?

       对当时的中东是极度破坏的,摧毁了阿拉伯帝国在中东的版图,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受到重创,给那里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耶路撒冷遭到毁灭性打击。阿拉伯国家没能回复到往日的繁荣和强大,也是现今中东地区与西方世界冲突的根源。

问题三、对欧洲的影响?

        东征本质上源于对财富的渴望,东征后的殖民,更加激发了当时处于经济文化落后,思想闭塞的中世纪欧洲人,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向外拓展学习的欲望,为他们学习和赶超东方人提供了机会,比如:阿拉伯数字、代数、指南针、火药、纸,并且找回了在西欧国家已经遗失的古希腊文化,这一切最终推动了造船业、印染业、农业、文学艺术的发展,为西方人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从而间接促进了后来的大航海时代,以及文艺复兴的兴起。

       在宗教方面,在这两百年间,世俗权力逐步增强,教会权力逐步下降,加上思想的开放,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

问题四、对世界的影响?

      是世界历史上黑暗的一段历史,加剧了MSL世界和JD教世界的仇视,以及TZ教和JD教的矛盾(君士坦丁堡的洗劫)。东部大门的打开,让西方人获益丰收,促进了东西方世界文化的融合,在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技术和文化极大的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发展。

       但后来十字军国家又被蒙古人入侵,被奥斯曼土耳其人赶跑,失去了东部殖民地,向东的贸易路线被封锁,但是对东方财富的渴望,和贸易的需求,激发他们从海洋上想办法,间接导致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从此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版图,从此欧洲列强在全世界殖民,东方、美洲国家受到入侵与殖民,揭开了新的世界历史篇章,是全球化的潜在开始。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诡秘之主》读后感
  • 下一篇:《波斯纳及其他》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