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

2021-09-11 08:07:04  本文已影响人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

“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流亡李庄的几个学术科研机构人员,除陶孟和之外,按照辈分排列,梅贻琦几乎是所有人的前辈,尤其是清华出生的学子,更是如此。声名赫赫的李济,梁思成、梁思永、李方桂都是梅贻琦的学生。

1889年梅贻琦出生于天津,于190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开私立学校的第一届师范班。当时的校长为张伯苓,助教陶孟和。1909年梅贻琦考取了清华学校前身,留美学务处招生的第一批庚子赔款留学生,直接入美国吴士脱工科大学机电工程系就读。1914年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回国,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先后讲授数学、英文、物理等课程。梅贻琦先生生性不爱说话,被弟子们称为寡言君子。

梅贻琦欣长的身材,常配一身青布长衫,脸型如棱角分明的雕塑,风度翩翩,算是那个时代的美男子,曾被来中国访问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学者的完美典型和中国学者的理想化身。梅贻琦的风度与雅量早在1909年参加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考试时,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参加的全国630名考生当中名列第六。

后来李济赴美国留学,他所在的美国东部麻省乌斯特城的克拉克大学与梅贻琦早年所就读的乌斯托工科大学在同一个城市,这所大学已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就读,有一次李济来到这所大学,便有中国留学生对他说,梅贻琦先生就是从这个工业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当李济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不久梅贻琦接替张鹏春出任清华学校教务长,负责全校的校务监管研究院事务,开始有机会一展其治学思想与才能。1928年到1931年,梅贻琦被派赴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1931年冬,受国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李书华举荐,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梅贻琦率清华师生迁长沙,然后再迁昆明,西南联大成立梅贻琦以常务委员的名义执掌事实上的联大事务。1940年美国乌斯托大学鉴于梅贻琦在清华服务25年的成绩卓著,和在艰苦的抗日烽火中主持西南联大呕心沥血的高尚人格与不屈精神,特授予他名誉工程学博士学位。

这次梅贻琦等人的李庄之行受到众多学者普遍敬仰与尊重,是顺理成章的事。梅贻琦在饮酒方面在学界是有名的,被认为不仅爱喝能喝,但不闹酒闻名,每遇他人在酒桌敬酒,他总是来者不拒,极豪爽痛快的一饮而尽,因而落了个酒风甚好和酒圣的美名。李济曾经说到,大家都知道梅先生酒量很高,但他的酒德更高,他在宴会中饮酒总保持着静默的态度。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没看见他闹过酒,这一点在我所见过的当代人中,只有梅贻琦和蔡元培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记录。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贻琦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赢得这一连串美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此梅贻琦去世后,其儿子梅祖彦曾经说过,先父在外表上给人印象严肃拘谨,非对熟人苟言笑,实际上他对生活仍是充满热情的。例如他喜欢喝酒,酒量很大,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交的需求,根据梅祖彦推测,实际上梅贻琦晚年得的中风病肯定是和他饮酒过多有关,梅贻琦博得的善饮美名,最终还是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此引申出一个生命命题,人的生活习性一旦形成,很难因外力而改变。尽管理智刚毅,卓越如梅贻琦也不例外,并终因饮酒过度中风倒下。

梅贻琦在李庄,来到社科所,刚在厅堂坐下,外面突然突然传来警报声,梅贻琦就问陶孟和这里还不断有警报吗?陶孟和一副满不在乎的的样子说,警报在这里是不断的,不过这里不够级别,日本人没有那么多的炸弹来照顾,有数的炸弹都投到重庆泸州宜宾去了。这时外面传来隆隆的轰炸声,梅贻琦等感到一些惊慌,大家跑到外面看完说,可能是重庆那边被炸了,这边听到的爆炸是回响。梅贻琦听了觉得好奇,重庆爆炸在几百里远的李庄山坳里怎么能听得这么清晰?下午来到街上又碰到赶场的乡民,遇到警报不躲不藏,一问乡民说这是轰炸重庆的回响。看来梅贻琦此前的估计有误,相隔几百里有如此大的回响,足见重庆被轰炸之惨烈。

1931年918事变之后,日本侵华意图也十分明确,国人的危机感越来越紧迫。这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任命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12月3号梅贻琦到此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同时强调大学教育,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而且清华大学是用庚子赔款退还部分成立的,其中还有很沉痛的历史背景,因此清华学生应对国家更多一份饮水思源,自强不息的责任,梅贻琦的说法感动了很多学生。

梅贻琦上任的时候,清华学生绝大多数无党无派,纯粹以求学为唯一目的,对政治斗争不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学生开始有了较为坚强的政治理想和信仰,却由社会上或明或暗的政治派别作后盾,如此一来便引起清华校园等骚动。1935年冬,清华学生姚依林、蒋南翔、黄城、吴承明等被在中共北方人员林枫、叶小舟、黄静等人的暗中鼓动下,以抗日为号召,在北平策划了著名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学生示威游行,以及1936年的南下扩大宣传队等政治活动。几次活动使大批爱国心切的学生被卷了进去,国民党政府对此十分恼火,多次派宪兵到校园抓带头煽动学潮的学生,却又难以捉到。

潘光旦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因跳高伤了一条腿,没得到及时治疗,成为终身的残疾。走路总是要架着拐杖,他很担心留学问题。1922年潘光旦清华学业期满,到了该留学的时候,他找到代理校长严鹤龄问自己是否能出洋,严不加思索的说不太好吧。后来有位教美术的美籍教员听到之后,专门找到严校长为潘光旦打抱不平,“他不能出洋,该谁出洋?”经过一番周折,最后潘光旦总算与其他同学一道赴美留学,先入达特茅斯学院。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攻心理学,并获理学硕士。1926年回国,在上海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书,与闻一多,许志摩、梁实秋、胡适等创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1934年回母校清华任教。当宋哲元的官兵进校搜捕学生时,他正担任教务长,学生们见潘光旦拄着拐杖来到校园,立刻进行围攻,几个刺儿头上前把它拐仗夺走扔在地上,潘光旦只好用一条腿保持平衡,有些学生大呼小叫地向他兴师问罪,这时梅贻琦穿一身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梅贻琦停留片刻,大体弄明白事情经过后快步来到潘光旦身边的台阶上站定,表情严肃,眼睛瞪着二三百名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显然是尽量抑制胸中的愤怒。夹在人丛中高呼喊打的学生见此情形顿时闭上了嘴巴,其他学生也静了下来,只见梅贻琦往台阶上移了一步,挺起胸膛,对众人厉声说,你们要打人就打我好了。你们如果认为学校把名单交给外面的人,那事由我负责。围攻潘光旦的学生们四散而去,但事情并没有了结,名单的事可以不再追究,但是20余名学生的命运不能不加以探寻。

当天上午梅贻琦召集全校学生讲话,以沉痛口气告诫大家青年人做事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盲从是可悲的。最后梅贻琦表示负责,保护所有被捕的学生以维护学校和学术上的独立。学生们听完深为感动,抱以热烈的掌声。三天后被捕的学生全部放回,一场风波就此消解。梅贻琦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虽不从事实际政治,但他对政治上的潮流却认识得很清楚。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部分读后感
  • 下一篇:《刀背藏身》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