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面桃花》读后感

2020-12-14 09:05:01  本文已影响人 

《人面桃花》读后感

文/鹿夫人

       前几天读完的一本小说《人面桃花》,格非先生所作。不知此笔名是否出自“格物致知,非是非非”。从他创作的文字看,作家十分清醒,颇有智慧和才华,妙笔生花,引人入胜。这部小说是清朝小村镇版本的“乱世佳人”,亦是一曲“革命“的悲歌。

      主人翁陆秀米身边有几个对她影响巨大的人,请允许我一一说道。

      陆秀米的父亲陆侃,罢官回乡后,因为一副桃源图变得神神叨叨(我认为他的疯魔起始于发现妻子的不忠,他用这种方式表示无声的反抗),把居住的普济镇视作陶渊明桃花源遗址,想在家家户户门前种上桃树,嚷着要建风雨长廊免村民们受日晒雨淋之苦。秀米早期养在深闺,无法理解父亲的“疯言疯语”,同时她对父亲的感情很是淡漠。可是这些并不能否定她身体里流着与陆侃同样的血,父亲的疯狂也深植在她的基因里。

      张季元是蜩蛄会“革命党人”,他的出现诱发了秀米随着身体的成熟而伴生的情潮和欲念。张季元眼中的变法和革命是什么呢?从他说的一段话可见一斑,他说以后女人不用嫁人,若想生孩子,就直接走去一个房子里,和看上的男人生孩子就是了。若是有人反对,就把反对的人杀掉,如果女人自己不同意,也可以把她杀掉。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想跟谁结婚就跟谁结婚,一个人甚至可以跟自己的亲妹妹结婚。听听,这是什么混话?挑衅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道德规范,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号,草菅人命罔顾人伦。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闻言都会乍舌。正因为这个理念,他堂而皇之与有夫之妇暗度陈仓,同时又觊觎妇人年轻貌美的女儿。在张季元一众反清人士被大量剿灭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他们在做的事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而且毫无价值。蜩蛄会这趟革命征程,套用现今的话说,真特么的drama*。张季元死后留下一本日记,到了秀米手中,揭示了许多她一直探寻不着的秘密,冲击力过大,她一时承受不住,竟也发了疯,疯病好了后,她忘了张季元的面目,却在心里用风霜雨雪堆砌了一座城池,张季元成了她的灵魂伴侣和精神导师。

      王观澄此人创建了一个比较像那么回事的世外桃源,称之为花家舍,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民谦恭有礼的可喜情势,但他苦于没有钱财继续他的人间天国梦,只得摇身一变成了土匪头子,带领一帮弟子以及整个花家舍的男人干着劫富济贫的勾当,后期发生内讧,被人里应外合钻了空子,一直清贫度日的总揽把王观澄被人砍了脑袋,其它几员大将也逐一惨死或逃亡。王观澄的前车之鉴如此鲜明和血腥,秀米竟然认为如果由她来干同样的事,一定会做得更好。她哪来的勇气和自信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件,瓦釜,也叫“忘忧釜”,张季元说它可用作占卜,可预知未来吉凶。我私认为它隐喻传承。瓦釜原属于某个叫花子所有,陆侃花重金从他手中买走,书中有数段文字暗示他就是焦先。焦先离世后王观澄为其立碑撰墓志铭,在焦先埋骨地建立了花家舍。后来陆侃离家出走,瓦釜出现在秀米面前,最初听到敲击瓦釜之声,她恍然间觉得自己灵魂出窍,飘落在一个荒坟上,荒坟里埋着焦先,因此她认为焦先是她的前世。最后也是通过结了冰的瓦釜,秀米看到了未来,生命戛然而止。瓦釜是一个串起了整个故事的神奇物件。这本书不止这点灵异色彩。王观澄被砍掉脑袋后给秀米托梦,直言她和他是同样的人,她命中注定会继续他的事业。加上湖中孤岛上独自居住多年,深谙人心的韩六言之凿凿对秀米说,你是个干大事的人。这让秀米毫不怀疑自己是天选之人,坚信自己有能力创建一个不会失败的乌托邦。但是韩六也说了,即使换作秀米来干王观澄干过的事情,也同样不会成功。显而易见,初生牛犊不怕虎,秀米更相信她自己。

      焦先此人,从他的墓志铭可观此人生平,“焦先,字孝乾。江阴人氏,明亡归隐。于湖中荒岛结草为庐。冬夏袒露,垢污如泥。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大雪,至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先旷然以天地为栋宇,阖然合至道之前,出群形之表,入元寂之幽;犯寒暑不以伤其性,居旷野不以苦其形,遭惊急不以迫其虑,离荣忧不以累其心,捐视听不以治其耳目。” 王观澄盛赞他是“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这是不得了的肯定。但我认为这实在有些言过其实,焦先本人放到现代,也就是一个流离失所的流浪汉,天作被地为床,对外界一切不为所动。王观澄曾经入仕,但他对此心生厌倦,对“出世“向往不已,也想过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隐居生活,于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参照物,一个偶像,就是焦先。他之前并不认识焦先,对他的了解多半也是道听途说,佐以想象力的后期加工,不断让焦先的“超然物外”更加骨肉丰满,这样他才有了底气,抛妻弃子,四处游历,托迹于山水之间。在寻访焦先的遗迹时,发现他的埋骨地是个湖心孤岛,于是他就地创建了世外桃源花家舍,虽然最后也是一地鸡毛。若说他由归隐心态下的独善其身转变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兼济天下的大爱,也是过誉了。秀米吸取了王观澄理念的精华,弃其糟粕,在普济镇轰轰烈烈搞起了革命,直接与清廷唱反调,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她把舞台搭得更大,影响更深远。看到这里,你会了解到建立乌托邦的思想,其实并不从焦先那里起始,而是像一个接力赛并不断进化,从焦先到王观澄到秀米,它越来越具体。

      秀米从东瀛回来之后,纠集了一帮以乞丐和混混为主的乌合之众搞革命,她甘愿过上苦行僧般的生活,散尽家财,提倡自由婚恋,要求女子抵制裹脚,办诊所,养老院和学堂等等,她想实现天下大同。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追随她的众人,根本搞不清楚他们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有点身家积累就想脱离组织过普通日子,一遇风吹草动就背叛秀米四散奔逃,这些人当初被秀米感召,仅仅因为她能提供食物和居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群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完全没有礼节荣辱观念,为了一口吃食对她阳奉阴违,表面看起来她带领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实际上一盘散沙,脆弱得不堪一击。内忧外患不绝,钝痛与绝望丛生,秀米倡导的革命更像一出毫无章法的闹剧。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从现代人的眼光和立场看,她所做的事情顺应了历史发展,却是昙花一现,受封建文化统治千年的人还没来得及接受这股新思潮,它内耗过度自己消亡了,就像一头虚胖的大象倒在半道上。

      为什么秀米实际上并不大能接受父亲的疯魔却重蹈他的覆辙?心理学有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团体里有个离经叛道不被众人接受和认可的人存在,这个团体里一定会出现一个继任者,很多方面与此人无异,完美地复刻了这个异类。秀米成了父亲的翻版,成了别人眼中和她父亲一样的疯子,她同样也走上了张季元的老路。心理学里还有个特别重要的观点,就是暗示的力量。秀米从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地主家的小姐,转变成一个革命领头人,连最后军阀头目都来招安的一个人物,她能接触到有关革命的信息,无非是他人口中流传的有关父亲疯魔思想的只言片语,张季元的日记,韩六的解说,加之秀米的几次梦境,潜意识里不断暗示她,她要接过这面旗帜,高举着前行。暗示几次之后,她自己都相信了,一切是命中注定。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个问题始终令我困惑,陆秀米投身革命的驱动力从何而来,出于什么动机?她这一路走得如此孤独,单枪匹马,一往无前。一个人脱离原生家庭环境的桎梏,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势必有一个导火索,加上长期积累的叛逆,才能形成质变。而这两点,从秀米的生活经历里很难找到线索。书中只交待了她对窗外未知的世界相当好奇,目睹官兵纵马的画面会让她热血沸腾,如痴如醉,她希望自己能轰轰烈烈死去。从而得知这是个内心不安分的女子。

      从张季元为代表的蜩蛄会,到土匪王观澄,再到温室花朵陆秀米,他们的革命之路,整本书里没有提到一个字的民族大义家国天下或者要消除民众的贫困和愚昧。我斗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动机。蜩蛄会薛举人私下密谋反清,综合前文里张季元说的惊人之语,蜩蛄会头目小驴子招安马弁的时候说,只要他造反成功,花家舍的女人就都是他的,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言辞间充满个人利益的蛊惑,不难总结出蜩蛄会造反是为了争权夺利。王观澄建花家舍,借唯一清醒的人韩六的话来说,他只是为了青史留名。而陆秀米,她纯粹为了好玩,养在深闺的女儿家,暗慕之人的一本日记给她封闭沉默的世界开了一扇窗,她被铁马金戈的精彩人生深深吸引,然后机缘巧合搞起了革命。这条路千难万险,她疲累不堪,逐渐意识到所做的事情是个错误甚或笑话,当她的队伍如鸟兽散,革命事业分崩离析,她无动于衷放任自流,内心却得到了解脱。被从监牢释放后她回到自家老院,莳花弄草,过上了归隐般的田园生活,最终比较安详的离世,也算上天对她怜悯有加。


      这本书最令人意难平的是秀米的儿子--- 小东西“普济”,他母亲秀米从来没正眼瞧过他,更没抱过他。而他一直小心翼翼揣着妈妈的一张照片,宝贝得不行,时常偷偷跑去学堂看她,旁人说秀米疯的时候出言维护她。在朝廷出兵围剿秀米等人的时候,小东西拼命飞跑去给妈妈通风报信,却被乱枪打死在水沟里。秀米被押走的时候,甚至没有看小东西的尸体一眼,她用马粪涂面,不带任何情绪地走了。看到这里,我的心都揪疼了,不仅为纯善无辜的小东西,也为秀米。她用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掩饰胸中巨恸,她应该深感自己无颜面对这一切吧。陆秀米是个傻瓜,她真正的后悔从这里开始。

      《人面桃花》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生动,对人性的复杂拿捏相当精准。事物本身不存在单纯的非黑即白,人也不能简单地用善恶评定,整本书通读下来,让人思考良多,余韵悠长。格非先生没有在文中显露半点自己的好恶和评判,而是把这权力交给了各位读者,鄙人也就借此机会留下一些拙见,不足之处良多,望各位海涵。

*drama:音译同“抓马”,意指戏剧化,多指令人震惊,夸张的剧情。

作者简介:鹿夫人,原名周洁,女,出生于湖北咸宁市,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某外企工作多年。2016年移居美国,闲散居家时,喜欢“沾花惹草”,种菜,研究堆肥,私下豢养一条大黑蛇。酷爱读书,偶尔码码字。身在万里之外,情牵楚地一隅。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这是我们的船》读后感
  • 下一篇:《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