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地下人》读后感

2020-12-09 10:15:26  本文已影响人 

《地下人》读后感

不得不承认《地下人》这本书的阅读用去了超乎想象的时间,大概有一年半吧,期间也完成了一些别的书目的阅读,因此也算是用了极长的时间完成的书,那么现在我想对阅读的心得做一个总结。

首先从一个刑侦推理爱好者的角度看,为什么这本书可以用很多很零碎的时间去看而不是像大部分推理剧那样吸引我酣畅看完?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人物之间的脉络比较清晰,他们之间可能有原主线之外的纠葛,但是不会有让你难以接受的设定;第二个是阿彻,这个第一人称角色有除侦探之外的个人魅力,他可以用语言和对情绪变化的感知力来和剧中所有其它人物交流,换句话说他做到了常见的侦探做不到的事,就是让大家放下了心理戒备,一一叙述往事。这样的结果就是给我感觉文中并没有太多独立推理的桥段,更像是通过纯粹的心理咨询得到破案结果——对于一本推理小说而言,他不让人“上头”,反而是如古典音乐的不同章节一般倾听每个人的故事,做到了“看似自述,实则分述”的效果。

为了避免剧透,上述的第一点不举书中例说明,但可以编个例子,比如你的父母亲长得很丑但是你很帅,你自然的会想至少这个男人不是你的父亲吧(笑),因此哪怕之后发现你是一个被这家人拯救的养子,也不会有很大的心理出入。关于第二点,我放一个我比较喜欢的片段:

吉尔帕特里克不动声色地看着我。一种愤怒的兄弟情在我们的心中滋生。这有一部分源于一个他不知道的事实,那就是,我也是一个被妻子抛弃的男人,她也是通过律师给我发来的离婚文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都是中年人,那三个年轻人偏离了世界的轨道。

  “好吧,”他说,“杰瑞看过《新闻报》上的广告。那是在六月末。他在照片上认出了那个女人是他的母亲,他好像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我告诉他,他这是在给自己找麻烦。离开我是他母亲的选择,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尽量忘掉这些事。”

    “听你这么说他有什么反应?”

  “他也离开了我。但这些事你都知道。”吉尔帕特里克似乎正在对自己的生活失去兴趣。

这是一段很有画面感的描写,我想象两个白人中年男子靠着桅杆抽着烟,无声的愤怒和悲哀逐渐传递。我想起来《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最精彩的那一段男人和女人在海边偶遇痛哭的场景,又或是《后来的我们》中男女主多年后酒店相见的回忆过去的场景。其实这一段描写在推理应用上也就一句话“杰瑞在六月末看过《新闻报》上的广告,并在照片上认出了女人是他的母亲。”但阿彻不是一个无情的审问者,他在努力倾听,捕捉嫌疑人身上的情绪。这让我感觉是很好的,不是冷冰冰的坐在审问室逐个问询(甚至威逼利诱),大家就很平常的聊聊天,恰好一个朋友职业是私家侦探而已。这也是此书最大的魅力所在,淡化了侦探形象但是贯彻了人文精神。


新星出版社 2015-7


    《地下人》

【美】 罗斯·麦克唐纳

其次,我说一下这本书让我前期阅读感到很吃力的地方。我并不否认这是一个很棒的作品,但是他有很多很独特的处理会让人一时间无所措。比如角色们过早的爆炸性涌入(指的是故事前期一下子给很多姓名让人不得不拿出笔记本记录)可能会让看惯了三选一推理桥段的不愿意思考的读者心累。中间很多文字看似冷冰冰但是又富有人情味的对话,会让人觉得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这可能和翻译有关)。最后是卢·阿彻侦探是个试图敲击别人心灵的普通人,他的协助破案的动机仅仅是因为想挽救仅有过一面之交的小男孩的性命,他没有别的你我不具备的超神的本领,比如有一个小白板贴满散落的线索拼到一起就能看出真相。他必要的时候也要到不同的警察局去顺人情,也受到官僚主义的欺压,生活也不见得很好,这是看惯了爽文的人们不想看到的。拿2020年的热点来说就是身边人都觉得《姜子牙》远不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是我们思考的大环境决定的,大家希望主角身上带挂逆转真相,而不是看见一个和普通人没什么差别的主角东奔西走,虽然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言语取证和翻证是唯一推理出路,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因为多少显得有点不真实,不过考虑到文中那几个破碎的家庭关系,或许你不难理解侦探是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因为大家都需要一个倾诉者,都不知所措(包括真正的犯人)。我可以简单的叙述这种模式为一个不稳定的关系内部的,问甲,甲答,问乙对甲,乙答(与甲不同),问丙对甲,丙答(与甲乙不同),此时发生事件,再问甲,甲内心波动,答一事实或过往经历。虽然很简单,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很缜密的逻辑线来完成这个填补,是很难抽丝剥茧靠近真相的,可见作者在写作时运用了大量的脑细胞,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推理小说家,足以让人佩服不已。

还有一个是豆瓣上讨论得最多的“冷硬推理小说”的界限的问题,既然没有考证专业书籍,我也不敢多评价,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地下人》的行文是非常简约的,一个板块与一个板块串接到底,这也是为什么我感觉可以分很多次读的原因(当然我最后重新串起来看了一次)。或许这个“冷硬”是指的不给角色加戏洗白,推理线很明朗的行文风格?因为我对百度给出的“冷硬派”定义不是很满意,它解释说是一种特殊军人,至少我没有从文中看出阿彻和军人有什么关联,只论精神的话倒也不必,因为他的委托到解救两个孩子其实就结束了。我本人倾向于不把《地下人》归在这一类,因为我查了半天好像符合的标签也就只有侦探主格小说,感兴趣的可以比我更进一步了解一下。

这里引一个“为什么冷硬推理在国内不火”的回复,大家可以参考:

"为什么冷硬推理在国内不火?“

冷硬目前只有在美国是主流小说,而且很受欢迎,基本上是美国目前最流行的两大mystery类型小说。而且美国冷硬衍生出很多带冷硬风格的警察小说和犯罪小说(最初冷硬是以私家侦探为主角,现在的很多冷硬风格作品主角都是孤独的警探,比如康纳利的哈利博斯系列、奈斯博的哈利霍勒等)。
  为什么在国内不火?一是中国没有私家侦探这个职业,美国所有律师、保险公司为客户辩护、理赔前都会委托私家侦探去调查(这块业务占了侦探们的主要收入),还有如失踪案之类的案子警察根本没时间去调查,所以民间的侦探是不愁业务来源的,因此大量警察被辞退或者退休后选择继续当侦探。这个职业在美国很火。但是国内并没有,所以读者无法融入作品中。
其次冷硬作品里侦探基本都是经验极其丰富的前警察,在美国这个高密度的犯罪国度中,侦探对案件很多凭感觉就知道结果或者锁定疑犯、寻找突破口等,根本不需要靠所谓逻辑分析。因此冷硬作品中基本没有逻辑推理,全部都是凭经验、感觉、本能在破案,这导致了国内本格推理死忠很排斥这类作品。
  第三,冷硬作品往往黑暗风很强,而且夹杂大量血腥暴力的描写,多以悲剧告终,即使破案了也往往会有很多遗憾。这也不是大部分读者能接受的。
  第四,冷硬作品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去了解熟悉主角的人设和魅力,国内大部分引进的经典冷硬作品缺少完整系列,所以很难体会到作品魅力。

最后说一下对《地下人》这个标题的看法。文中对于其直接的解释是“我跟着他们来到市中心,一路上思考着如今社会底层的节外生枝经常演变为悲剧。”我对其保有两面性的态度。首先我对这个结尾表示肯定,这个结尾有《七宗罪》结尾给人的那种冷淡的光辉的感觉,因为故事的确设定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家都是底层人,或者干脆就说是“地下人”。整个一连串的悲剧也就是为了表现小人物的各种爱恨,尽管着笔不多但也历历在目。但另外一个保留点在于真凶的现身让我的笔记做的有点徒劳,我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家族的关系,但是真凶却是本应该没有出现在那里的人,对于情节来说出其不意,但是对于认真的读者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其实结局如果如大家所料的话一样能够反馈“地下人”的名称,但作者好像是故意跟大家开玩笑:“和ta辩论没有任何意义。Ta是个偏执狂,只有把一切罪过都算在别人头上,ta的意识才能清醒。Ta的暴力和恶意,对ta而言,似乎是从外部世界散发出来的。”这进一步强化了大家对书名的思考,因为我们看到的“地下人”是前面那样的,而真正的地下人是用这种心态杀人的,不知是否刻意造成这种诙谐的结果。柯南里面说过,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我想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不是为罪犯找推脱的借口,而是帮助好好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不要去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

最后的最后还是留一个自己的疑问吧,如果弗里茨不是真凶,那么阿尔尼警探提供的线索究竟有什么指向?那么弗里茨为什么要使用假发引导真相混淆局面?这是我一直搞不明白的地方,因为这个突破口在我看来,实在是非常奇怪。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瘟疫与人》《鼠疫》读后感
  • 下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