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记忆中第一次想看这本书应该是在观看《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时,有关高育良的镜头下看到的,从此这本书在网络再次掀起热潮,但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来得及买书,也没去深入了解这本书。
让我想去读这本书的动力实属从未想到过的契机,在与小X聊天过程中提到了这本书,并围内容简单探讨了一会。随后在2018年12月着手购买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原来很难买到,网络平台也大都需要加价才能买到,而且精装本的库存很少,最后还是买了2本精装版,感受那个平凡的1587年所折射的种种一切。
在工作之余阅读期间,单位一位90后小同事看到后说自己大学就看过了,初中就已经开始看莎士比亚了,我默默的叹了口气……深感阅读狭窄、才疏学浅!
为了对明朝历史大致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去理解这本书,先后看完了《朱元璋》《大明王朝》两部电视剧,当然均以2倍速度播放。后面利用工作之余、晚上下班及周末的零碎时间,很快看完了这本书。
刚开始以为这本书是描写明朝万历皇帝那段历史的小说,从而以一个完整的故事去反映一个时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后来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散文、记叙文、小说的影子都有,哲学、政治、经济、组织、历史等知识都涉及,完全不是仅仅围绕那段历史而叙述那段历史,书中有很多黄仁宇先生自己的总结、认识、思想以及对某个问题深刻的看法和批评。
里面涉及的某个历史事件或者某个现象都是经过考证而且有详实的资料、数据和出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黄仁宇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的用心和付出确实是值得仰慕的。
这本书总共七章,分别是:1.万历皇帝;2.首辅申时行;3.世间已无张居正;4.活着的祖宗;5.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6.戚继光——孤独的将领;7.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个人觉得读这本书虽然不不需要非常了解明史,但应该先了解几个人:
万历皇帝、万历父亲、万历爷爷、严嵩、高供、徐阶、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胡宗宪、吕芳、冯保。
简单了解以上人物后正式进入正题。
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是平静无事的一年,但其实能够从这一年的切片里看到整个中国历史的问题。表面上看,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比如,海瑞死了、戚继光死了、皇帝罢工了。
与此同时,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悄悄崛起,据记载申时行有生之年还与下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见过面……所以黄仁宇就说这本书虽然讲的是一年的故事,但其实他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王朝失败的记录。
万历皇帝登基时还是个孩子,所以他的母亲给他选了一个老师——首辅张居正,一个内廷主管兼“保姆”——大太监冯保,一外,一内,小皇帝受到严格管控。
整个大明朝,就是让内廷外廷互斗牵制,所以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长期以来相互斗争,从未停歇。这种局面如果皇帝能力好,应该可以很好地牵制,可惜,明朝皇帝爱玩却又能力有限,所以到了万历年间,整个王朝已摇摇欲坠。
这个时候,张居正出现了,为了顺利改革,拯救王朝,他主动低头和冯保交好,这样就暂时让内廷外廷相斗的局面有所缓和。冯保之所以能待在皇帝身边,当上大太监,当然智商情商都在线,心里也很明白张居正的用心,便力挺张居正。此时,王朝局面一片欣欣向荣,当然除了皇帝。
随着万历皇帝的年龄增长,想掌权却又不能,想发脾气却也改变不了现状,只有开始内心怀恨张居正、冯宝,甚至是自己的母亲。但这时候整个官僚集团、后宫、宦官,都在张居正的掌控下。在张居正时代,可以说万历皇帝毫无办法。
1582年,58岁的张居正驾鹤西去。这一走,年轻的万历皇帝以为自己可以大展抱负,毫无羁绊的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了。
所以,张居正死了不久,万历就开始借打倒张居正,宣告自己的权力与权威。刚开始的时候,文官集团感觉貌似也是这么回事,毕竟受够了张居正这么多年的管理,是改换个心情和活法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历发现,权力这个诱人的东西,谁都想要,不仅皇帝想要,整个官僚集团也想要。以前官僚集团都以张居正为目标,毕竟居正同志都在集团之上,有权管理着这些人。现在居正同志倒了,各个势力集团便在权力的争斗过程中把火力集中在万历同志身上。
此时万历同志发现,打倒了一个张居正,却站起来了无数个张居正。
所以,对万历皇帝,书中描述为“活着的祖宗”,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摆设,一个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皇帝。
比如,书中就介绍了一个特殊的情况:万历和淑妃很相爱,天天黏在一起,并试图册立淑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因为此事,万历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文官集体发文章批判万历宠爱淑妃冷落王皇后及王皇后所生的儿子。
无休止的礼仪、规矩、争论、指责,万历终于烦了。所以,从万历十五年起,万历同志开始了长达32年的罢工。我不干了,躲在寝室就跟你们耗着,看你们能把我咋样,看着你们每天累死累活的斗争。这种消极怠工,沉默反抗,也把自己的大好时光随着岁月而流逝,没有把年富力强时的精力和创造力在有限的时间中用在政治生活中,王朝的国运在这32年里消耗殆尽……
直到王朝衰落,大清破关而入。
书中很多内容的描述与如今相比有很多地方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想把那些犀利的语句和大胆的描述摘抄出来,但是时间有限,同时也有些敏感,只能在书中写写画画标注。
那么,有时候就有一个疑问,难道几百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没有变?很多东西如此根深蒂固?
最后只能安慰一句,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说到书中内容的同时,也同时要提到黄仁宇的一个理论,那就是数目字管理的方式论述历史。也难怪在本书中用了大量的数据,也可以说这一方法是他整个大历史理论的中枢。很多砖家对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理论争议较大,也有很多批评。
大学期间学习法律,当然会对政治组织、政府产生、人民与国家、道德与法律、东西方思维及法律的比较大概有所了解。也是基于此看完本书想到了很多。
那么,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研究对于中国传统上以道德代替法律,zyzf以一种“间架性的设计”笼罩全国,注重道德礼仪,而欠缺技术的一整套论述,对我震撼颇大,是一次思想和观念的启蒙,难怪书中附带的小册子说到,他的书出版时费了一些周折。
这些太大的理论其实对于我来说也不是很了解,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明白其中的好坏。
但他对传统中国官僚体制治理效率低下的揭示却写的入木三分,在这一点上可以理解为是对传统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对官僚组织的有效治理所形成的挑战与制约。也就是说传统中国治理的超大规模性,一方面催生了中国官僚机构的早熟,另一方面又把官僚组织技术方面的缺陷放大了。就形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自古以来的一个基本矛盾。
其实,不管数目字管理是个什么理论,实质并不完全是数学和统计学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官僚体制内在逻辑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透过该书,再看看黄仁宇的经历,一些观点和理论的提出,应该和他对于明朝税制的研究和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下级军官对中日两国战争动员体系的比较观察和反思有关。
黄仁宇认为,中国下层无法用数目字管理,很大程度上与民间私有财产及其变动的界定与保护的缺乏有关。这让我突然想起一个新闻——内地好几个地方的群众拿着颁发的写着自己名字的房产证,后面却被没收,究其理由是因为组织认为是历史遗留的公家财产。
对于黄仁宇的观点而言,首先是私人财产权边界的划定,二是私人财产权可以通过市场的机制被货币量化,然后当围绕着私人财产权的边界和权属变动发生争议时,又有中立客观的司法裁判予以理性公正的裁判。在此基础上,各种辅助和服务机构才能发达,高效,从而以市场、货币为媒介,整个社会良性运作。
当然,研究是透彻的,理想是美好的,改变是遥远的。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只要不倒退,每年前进一点点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没有任何一件事一个制度是十全十美的,能做的无非是保持醒悟,保持思考,保持温暖,保持善良……
通过个人的浅薄认识,觉得黄仁宇的书和他的理论是很值得砖家去研究的,书中很多内容很值得回味、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