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学习之美》读后感

2020-10-09 09:22:38  本文已影响人 

《学习之美》读后感

读书,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没有书相伴,总觉得一天是浑浑噩噩地过去的。这感觉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没读书,就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够饱满,总有失落感。

相信很多读书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因此,对于此类“书虫”来说,一本好书带来的收获,几乎等同于干渴之中的一缕清泉,饥饿时节的一桌丰盛。

而在2020这样一个不平凡到可能会让所有人印象深刻的年份中,读到的最具有“满汉全席”气质的书,就是这本并没有公开出版的《学习之美》。

与书作者的相识,是因为倾慕于他的领导力课程。接触到课程时,我正陷入到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中。

一方面,作为一个企业战略咨询顾问,彼时已有十数年的经验。小到营销战略,大到企业综合战略设计,相关案例也有成百近千起。另外一方面,竟然发现鲜有一套战略规划被完完整整地落实下去的。

企业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将规划中的战略突然暂停。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中,接受规划的公司可以将战略彻底地执行下去,并获得与期望相匹配,甚至超过期望的结果。

而余下的,大多数是中途放弃,甚至有些是在早期就放弃了当初的目标。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对于我来说,做这份工作最想要的是看到一家公司因为执行我与企业家一起打磨的战略规划而获得成功。这样的案例带给我个人的成就感,要远远比获得了更多的顾问合同和赚到更多的顾问费重要的多。

因此,当发现很多规划无法被执行的时候,一个从事顾问工作十多年的人,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虽然有些中途放弃与当初的规划无关,但“我的工作到底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这一问题是否有个完美的答案,对我来说,无比重要。

一开始,我想的是战略规划本身的缺陷,后来,发现是执行战略的公司人员素质不行……

直到遇到刘澜老师和他的领导力课程,才发现,或许更接近事实的“病因”是“要实施变革战略的公司中,领导力水平低下。”

为了深入弄清楚上述问题,我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跟随刘澜老师学习。从听他的得到课程,到阅读他所有的著作,再到读他著作中提到的所有的其他书,最后跟他一起听了至少10次现场的《领导力的十项修炼》版权课。

我对我的学习能力是颇为自信的,并着实感受到了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认为在领导力研究领域中,刘澜这一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水平以及江湖地位,在国内是无人可以替代的。课程精彩,案例丰富,贴近实战,理论丰厚。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位传授领导力的专家,竟然很认真地谈起了学习本身。

当得知刘澜老师要在自己粉丝中内部发行一本叫做《学习之美》的书,谈“如何正确地学习”这个话题时,说实在话,我是略有些怀疑的。

一方面,就像我前面所说,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颇为自信。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大学,以及毕业工作,20多年来的时间里,我的学习能力是一直受到老师和同事以及领导们毫不吝啬地赞誉的。而我也是因为自己特别引以为豪的学习能力,从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跨界做营销、战略顾问,研究商业模式,乃至小小地有了点名气。同时,相关著作也有了三本。

学习,还要谈吗?和我谈?我能从这本书里收获多少呢?

另外一方面,与刘澜老师学习交流的这几年来,在他身边耳濡目染地已经习得了一些深入学习的方法和模式。比如聚焦一个主题,聚焦一位作者,甚至聚焦一本书。

举例来说,就是如果要学习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知识,就聚焦这个主题,读所有战略相关的知名著作。甚至这么“操作”的目录,也是刘老师提供给我的。

有天,他发了一个微信对我说:“你如果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就算很牛了。” 微信中的推了一本书的封面照片-《战略管理学说史-英雄榜与里程碑》。这本书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近百年来值得记录的学术观点的集大成者。为战略管理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学习地图。

从此,我知道,如果要聚焦一个领域,就要从研究这个领域的发展史入手,才可以建立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还有,聚焦一位作者,比如读刘澜,而不是刘澜的哪一本书。读刘澜,肯定比读他的一本书更能了解他的学术主张。而所谓聚焦一本书,就是如果发现了一本好书,就要读这本书里面提到的,无论是注释还是后文所列出的参考文献,都要读。

当然,还有四问学习法等等。

上述经历,让我非常怀疑,自己还能从《学习之美》这样一本书中收获什么?

直到我拿到了这本书……

自不必提书中提到的5项关于学习的修炼,更不必说一本书所参考借鉴的事关学习的理论体系之丰富,也不提依赖于对学习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所架起的密密的五星级“脚手架”,单纯一个潜在的发现,就让人受益匪浅了。

一个几乎最善于学习的人,拥有四川省的文科状元,GRE满分,北大博士,哈佛硕士,享有国际声誉的领导力专家等等光环的人,居然,退了一步,重新去思考学习这个主题。

这说明了什么?!

从2015年到2016年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轮知识付费,终身学习的风潮,到无数人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以来的学习过程。

这么多每天都在学习的人,几乎都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学习?怎么才能真正地学习?如何才能学以致用?这些极其重要的问题。

而最善于学习的人,居然退了一步,反过来,探究究竟什么是“学习”。这种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难道不值得关注吗?

很多事,都值得重来一遍。

退一步,重新定义一个众人耳熟能详的概念,重新阐述一个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其意义和威力,绝不简单。

它似乎就是在“第一性原理”这个时髦词汇下的一种思维。就像,我们谈到宏观力学,绕不开牛顿;谈到量子力学,绕不开爱因斯坦一样,如今如果谈到领导力,肯定绕不开刘澜。而相信过不了多久,谈到学习,也将绕不开刘澜了。

这种“退一步”的思维,挖掘更本质更基本事物深刻内涵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顶级的学习思维。知识付费忽略了,基础教育忽略了,那些嘴里天天要求自己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都忽略了-究竟,什么才是学习,如何才能真正的学习?这一极其重要的问题。

而《学习之美》,重新发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进而阐述了关于“学习”的深刻内涵。

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其追求那些新鲜出炉的概念,不如退一步,去深入研究那些一般人认为老生常谈的东西,收获可能更大。

此外,我是三本书的作者,深深知道,写书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无论是从重温书中所要提及的知识点、与自己的思想碰撞、深挖所遇案例的价值,还是建构全书的逻辑等等写书的操作过程,都是一种学习。

而写一本关于学习的书,更是学习。

借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学习之美》的写作过程,是一种元学习。

所以,要真正读懂这本书,没那么容易。除非你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或者,绕个近路,读这本书提到的所有的书。

因此,提笔写这篇所谓的读后感时,我并没有“读完”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开始读它。

我只是认真地浏览了一遍,然后,搜集了这本书中提到的所有的书,开始一本一本地追踪刘澜老师写《学习之美》时的思维历程。

这部分工作做完时,再读一遍《学习之美》,才算读了这本书,也或许才算是对“学习”二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有了一个入门级的了解。

接下来就是要按照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来实践,不断地完善缺陷,才算能真正地一步步掌握学习。

就和领导力一样,所有刘澜Style的知识,都是看上去、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的修炼。

而一旦练成,收获非凡!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稻盛和夫《心》的读后感
  • 下一篇:为什么要读书?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