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8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900字

2025-11-24 09:21:54  本文已影响人 

《我与地坛》读后感

初读史铁生的文章是在学校的课本上,那时我才发现,竟有人能用如此平和质朴的文字织成心灵的弦,轻而易举地打动读者的心扉。史铁生在最年轻气盛的年华骤然被困于轮椅之上,生命骤然由绚烂转入沉暗。却又在地坛的寂静中找回了自我,迸发出深刻的思想。但最令我动容的,还是史铁生笔下的母亲,那个无言地牵挂与陪伴着儿子的母亲,那个永远在园外焦灼寻找儿子的母亲,那个鼓励和支持儿子写作的母亲。

史铁生年轻时,那深沉的母爱被他忽略或粗暴地推开,对那时的他而言,愤怒、绝望、孤僻裹挟着他,母亲的爱像一种“碍事”的负担;直到母亲猝然离世,他才在悔恨的深渊里猛然醒悟。他写道:“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像一根针一样,扎进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份巨大的遗憾,构成了书中挥之不去的悲怆底色。母亲的爱,正是史铁生在精神苦旅中始终未曾离去的、最坚实的地坛。

史铁生痛苦,是身体的禁锢和精神的坍塌。母亲的痛苦呢?是眼睁睁看着自己最爱的骨肉在深渊中挣扎,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撕心裂肺;是日夜悬心,生怕儿子会走上绝路的恐惧。她的痛苦,是双倍的,是更深沉、更无望的深渊。她像一个无声的容器,承接着儿子倾泻而出的所有负面情绪,自己却无处倾泻。史铁生在书中写,有过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的脚印。儿子的轮椅碾过古园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重叠着母亲无声的、担忧的足迹。这样一位忧心儿子、却又贴心地给予了儿子独处空间的母亲,在家坐立难安,最终忍不住,悄悄来到地坛。她不敢惊扰儿子,只是远远地守望,一旦看到了儿子,她便像完成了一件重大的、隐秘的任务,又悄悄地、带着一丝暂时的心安离开。这份小心翼翼的守护,充满了卑微的体贴和无法言说的忧虑。

母亲像地坛一样,是史铁生精神世界的地基。地坛以它的荒芜和包容接纳了他的肉体与精神的漂泊,而母亲,则以她沉默的、坚韧的、近乎卑微的守护,为他撑起了一片天空,让他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始终有一条无形的线,牵系着人间的温暖。当史铁生最终在地坛的寂静中完成了精神的涅槃,理解了生命与苦难的复杂含义时,他一定深深地明白,母亲的爱,是这涅槃之火下最深沉、最不可或缺的柴薪。

《我与地坛》中关于母亲的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歌颂,但我们却能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个沉默的、伟大的母亲形象。合上书,当我们在追逐远方或沉溺于困境时,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些默默跟在我们身后,用目光为我们铺路的身影。他们的爱,或许无言,却早已在生命的土地上,刻下了最深的印记——如同那永远重叠在车辙旁的,无声的脚印。

返回读后感800字列表
  • 上一篇:《能言马与男孩》读后感800字
  • 下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