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单个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我说过,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
人的生死真有定数吗?寿命能否更改?活得过于长久,究竟是福是祸?这一切,似乎都没有确凿不移的答案。
《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便是改变命运的典范。然而他的改变,并非源于肉体的强韧,而是心境的转化——积德行善,确能扭转命运的轨迹。
可再看颜回呢?他只活了三四十载,却深得孔子赞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还有“不迁怒,不二过”……这些描述颜回品行的语句,试问你我,几人能及?
再看僧肇,年仅三十一岁便死于姚兴之手,却被其师鸠摩罗什誉为“解空第一”。
目犍连贵为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最终竟死于外道乱石之下。
这些圣贤的命运轨迹,令人深思。
当下许多人迷信于焚香拜佛,祈求神佛庇佑,却不知佛亦由人成。若拜佛真能轻易改命,这等好事,又怎会轮得到芸芸众生?
在生死关头,目犍连以生命诠释了因果法则的森严,示现了神通终究不敌业力;僧肇则以其超然之心,展现了面对死亡时的般若智慧;颜回亦早已勘破生死,安之若素。他们的存在本身,便是对“定数”与“改变”最深刻的注解。
既然死亡终将成为我们必然的归宿,我们该以何种心境面对它?是恐惧战栗、畏缩逃避,还是效法古圣先贤的从容与通达?更进一步,倘若我们能从容面对死亡,那么面对生,我们又该秉持怎样的态度?
史铁生写下的那句话,如晨钟暮鼓:“死神是很讲信用的。” 不到那约定的时辰,它绝不会提前降临。那么,在这段由生至死的旅程中,我们该如何度过?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还是心中了了分明,清醒觉知?是将生命耗费在对过往的懊悔与对未来的焦虑忧惧之中?抑或是敞开心怀,真切地去拥抱、去享受当下的每一刻?
或许,答案就蕴藏在这“试试”的勇气与“了了分明”的觉知之中。既然死神必会履约,我们何不将这份必然视为生命最深刻的背景板?在这有限的画布上,效仿颜回之乐,体悟僧肇之慧,铭记目犍连所昭示的因果,如了凡般勤耕心田。不必执着于叩问定数几何,亦无需惶恐于终点何时。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在每一个呼吸的当下,活出那份不忧不惧、不悔不怨的清明;是否能在向死而生的路途上,赋予这趟无法回头的旅程,以独特的意义与饱满的温度。
当晨光再次洒落,我们迎向的,不应是倒计时的焦虑,而是又一个可以全情投入、去“试试”、去“活着”的珍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