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朝花,在回忆里打捞童真与哲思
——读《朝花夕拾》有感
132班 黄熙怡
翻开《朝花夕拾》的刹那,我仿佛看见鲁迅先生正站在时光的渡口,将那些散落的童年碎片、故人故事,一一拾起,酿成了一壶醇厚的回忆酒。
初识鲁迅先生,是课本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蝉鸣与书声。而细读《朝花夕拾》,才真正走进他的“回忆的花园”。这里有百草园的蟋蟀弹琴、斑蝥喷烟,也有三味书屋的戒尺声与描绣像的专注;有长妈妈的“三哼经”,也有藤野先生的黑眼镜与白大褂……每一篇都是一段被时光打磨过的珍珠,在文字里熠熠生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最爱的篇章之一。“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童年最生动的自然课堂:翻开断砖找蜈蚣,按住斑蝥看它喷烟,在泥墙根下找何首乌的根……这些细节让我想起自己在乡下外婆家的时光——追蝴蝶、捉蚂蚱,在菜园里数蚂蚁搬家,原来大文豪的童年,和我们有着一样的天真烂漫。即便到了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严厉也挡不住孩子们的淘气: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有的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有的偷偷画画,鲁迅先生便是那最专注的画者之一。这种“约束下的童趣”,不正是我们课间偷玩、课堂偷画的缩影吗?
长妈妈的故事则满是温情与感动。她睡觉时摆成“大”字,迷信地让“我”吃福橘,却又默默记下“我”对《山海经》的渴望,最终寻来那本“有画儿的‘三哼经’”。读到这里,我总会想起奶奶:她会把好吃的偷偷藏起来等我回家,会在我生病时熬一碗说不清的“偏方”,那些看似笨拙的爱,却在岁月里成了最暖的光。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那是平凡人的善意,珍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而《藤野先生》篇,又让我看到了先生的另一种模样。在异国求学的孤独里,藤野先生的认真、公正,如一束光照亮了他的求学路。“他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这种对师恩的铭记,让我想起自己的老师:他们或许严厉,或许啰嗦,却总在我们迷茫时递来一句指引,在我们进步时露出真心的微笑。
鲁迅先生的回忆照见了他的童年,也照见了我们的成长。我想,《朝花夕拾》是一部关于“爱与成长”的教科书:它让我们看见童真的可贵,懂得平凡人的温暖,学会在回忆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如鲁迅先生一般,在时光的潮汐里,珍惜每一朵“朝花”,也能在暮年“夕拾”时,笑着细数那些珍藏在岁月里的温暖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