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800字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900字

2025-10-23 08:46:36  本文已影响人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人生绝境,做最坏的打算,方能拼出最好的结果
导语:

绝境不是终点,而是证明自己的开始

人生仿佛一艘航船,鲜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更多的是突如其来的风浪与暗礁。当我们被命运的浪潮推至谷底,当焦虑与无力感将我们包围,该如何自处?

读完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我找到了一个有力的答案:人须居安思危,更要敢于做最坏的打算。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绝境中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书中的主人公李善德,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一、福祸相依: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

故事始于一场美梦。李善德,一个在长安谨小慎微十八年的九品小官,终于攒够钱,买下了一处属于自己的宅院。接来家人,安居乐业——他对未来的所有憧憬,都浓缩在这小小的庭院里。

然而,人生的转折总在春风得意时骤然降临。

一通鼓响,一纸文书,一个看似天上掉馅饼的“荔枝使”头衔,将他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要在贵妃生辰前,将五千里外岭南的鲜荔枝运抵长安。

“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午的欣喜若狂,瞬间化为下午的如遭雷击,乃至晚上的万念俱灰。李善德清楚地知道,自己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前方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二、向死而生:绝境中唯一的出路是“拼一把”

在好友的劝说下,李善德一度考虑与妻子“和离”以求不牵连家人。但诗人杜甫的一席话点醒了他: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

就像一个战场上的老兵,在必死的局面下,奋起反击尚有一线生机。这“向死而生”的勇气,成了李善德唯一的灯塔。

他毅然奔赴岭南,从零开始。研究荔枝习性、测试保鲜方法、优化水陆路线……他像一个最精密的算学家,与时间、与腐烂进行一场注定艰难的赛跑。当他选择直面最坏的结局时,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冷静与专注。

三、奇迹的背后:是孤注一掷的执着

李善德的全部努力,最终凝结为一场极其悲壮的运输。当他历尽千辛万苦返回长安时,已是一夜白头。出发时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仅剩“一骑红尘,两坛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的倾城一笑,背后是无数小人物的血泪与艰辛。

讽刺的是,当权贵们为这份“奇迹”嘉奖他时,李善德却选择了怒吼。他愤怒地控诉这场奢靡运输背后的巨大耗费与民生艰难。这一刻,他守护的已不是自己的性命,而是内心的良知与道义。

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慷慨赴死,却因此赢得了生命的转机,被发配岭南,反而远离了长安的是非之地。

结语:做好最坏的打算,才能尽最大的努力

合上书本,心潮澎湃。李善德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他的“笨拙”与“真实”。他没有主角模板,只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普通人。他的胜利,不是权谋的胜利,而是一个小人物凭借专业、执着和良知,在绝境中蹚出的一条生路。

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真正强大的,不是那些从未跌倒的人,而是那些预见风雨、并敢于在风雨中咬牙前行的人。

当我们学会接纳“最坏”的可能性,反而能卸下包袱,全力以赴。真正的“柳暗花明”,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在做好最坏打算后,一步步脚踏实地拼出来的。

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正身处逆境,不妨读读《长安的荔枝》。它会给你一股“豁出去”的勇气,让你明白:只要不放弃,最坏的日子背后,往往藏着最好的转机。

返回读后感800字列表
  • 上一篇:《海狼》读后感800字
  • 下一篇:读《雉羽》有感9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