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850字

2025-10-21 08:43:47  本文已影响人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故事:
此时曹魏已启动三路伐蜀计划。
主力由钟会率领,率十万大军主攻汉中,虽突破阳平关,却被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死死堵在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天险),粮草渐尽,甚至萌生退意。

偏师由诸葛绪率领,原本计划截断姜维退路,却被姜维用计甩开,后因 “畏敌不前” 被钟会收编兵权。

邓艾(字士载)率三万余人从狄道出发,原本负责牵制姜维侧翼,却见钟会主力陷入僵局,遂提出一条 “九死一生” 的奇策 ——偷渡阴平。

阴平是连接陇右与蜀地的一条偏僻小路,全程 “山高谷深,无路可行”,且蜀汉因长期依赖剑阁防御,对阴平几乎无防备。邓艾认为,若从阴平偷渡,可绕开剑阁,直插蜀汉腹地(江油、绵竹),最终威逼成都,迫使刘禅投降。此计虽险,但却是打破僵局的唯一机会,邓艾力排众议,坚定执行。

阴平道本无正式路径,邓艾命士兵 “凿山为路,伐木为桥”,遇陡峭山崖便 “以毡裹身,推转而下”(邓艾自己也带头裹毡滚崖,极大鼓舞士气)。士兵们 “粮运不继,杀马为食”,仍咬牙前行,可见邓艾治军之严与士兵的坚韧。

偷渡十余日后,邓艾大军突然出现在蜀汉腹地的江油城下。江油守将马邈因蜀汉久无战事,防备松懈,又见魏军 “从天而降”,惊恐之下直接开城投降 —— 邓艾不仅获得了立足之地,更缴获了江油的粮草,解决了补给危机。

江油失守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禅大惊失色 —— 此时姜维主力被拖在剑阁,成都附近已无精锐可用。刘禅无奈之下,任命诸葛瞻(时年 37 岁,诸葛亮独子)为平西将军,率成都最后的禁军(约五万余人)及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张飞之孙)、黄崇(黄权之子)等,赶赴绵竹抵御邓艾。

邓艾派儿子邓忠、部将师纂为先锋,进攻绵竹。诸葛瞻率军列阵迎敌,其子诸葛尚(时年 19 岁)年少英勇,率先冲锋,斩杀魏将数人;诸葛瞻则指挥大军从两翼包抄,竟将邓忠、师纂打得大败而回。邓艾见状大怒,以 “失期当斩” 为由要斩二人,二人哀求再试一次,邓艾才作罢。

战败后的邓艾调整战术,准备正面强攻;与此同时,蜀汉参军黄崇(黄权之子,黄权曾因夷陵之战降魏,黄崇却一心向蜀)力劝诸葛瞻:“趁邓艾大军未稳,速速抢占绵竹附近的险要山地,阻其前进 —— 若让魏军逼近城下,必难抵挡!” 但诸葛瞻因初战获胜,心生轻敌,又急于 “与魏军正面决战以显忠诚”,拒绝了黄崇的建议,坚持死守绵竹城。黄崇见良策不被采纳,痛哭流涕:“蜀汉亡矣!”

邓艾见诸葛瞻不出,遂率军日夜猛攻绵竹。蜀军虽拼死抵抗,但兵力、战力均不如魏军,最终城破。诸葛瞻率残兵巷战,身负重伤后长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遂拔剑自刎。其子诸葛尚见父亲战死,怒喊 “吾父子祖孙,世受汉恩,安能苟且偷生!”,提枪冲入魏军阵中,力竭战死。此外,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等将,也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绵竹陷落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禅彻底绝望 —— 此时姜维远在剑阁,成都已无任何抵抗力量,曹魏大军旦夕可至。


摘抄: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与汝等来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贵共之!
2、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3机。
3、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耶!
4、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愿陛下尽发成都之兵,与臣领去决一死战。
5、吾父子祖孙,荷国厚恩,今父既死于敌,我何用生为!
6、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7、钟会待吾若何?观其辞色,甚不以将军之言为然,但以口强应而已。
8、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绪恐雍州有失,引兵去救,维乘机走脱。
9、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小感悟:
对曹魏而言,邓艾偷渡阴平是 “以奇胜正” 的经典战例,直接绕开了蜀汉的核心防御,一举摧毁了蜀汉的抵抗根基;对蜀汉而言,诸葛瞻战死绵竹意味着 “最后的希望破灭”—— 不仅损失了成都最后的精锐,更失去了 “诸葛亮后裔” 这一精神象征,朝野上下彻底丧失抵抗意志,为后续 “刘禅降魏”(第一百十八回)埋下必然伏笔;人物层面,邓艾的 “深谋远虑与坚韧”、诸葛瞻的 “忠诚与遗憾”、诸葛尚的 “少年英烈”,均通过此战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三国演义》中 “忠义与兴亡” 的经典刻画。

返回读后感800字列表
  • 上一篇:《皮囊》读书笔记800字
  • 下一篇:《自造》读后感9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