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阅三国—谁为英雄?
三国,一个烽火纷飞、英才辈出的特殊时代。在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王侯将相、文臣武将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千多年后,一个热爱这段历史的年轻人将它用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来,《三国演义》由此诞生。在这本书中有一章名叫“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先后列出数位诸侯却皆被曹操否定,最后只得出“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这么个结论。如今看来,未免令世人有些不服。但究竟在这乱世之中何人可谓英雄?
刘备结义兄弟、五虎上将、汉寿亭侯,关羽关云长可谓英雄?行天下凭忠义二字,过五关斩六将,长沙阵前大战黄汉升,统荆州军围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死后被后世奉为武圣。但此人并非英雄,英雄者,须胸怀天下谦虚待人,有大义留于心间。关羽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汉中王册封五虎时因黄忠也在其内而大发雷霆说出“黄忠一老兵耳,安得与吾相提并论!”一生最大的败绩也是因为他的傲慢,孙权任吕蒙为都督时他不将此人放在眼里,后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身首异处。这样的人不算是英雄。
白袍龙威将、常山赵子龙可谓英雄?一袭白袍,一杆长枪,身骑白马,长坂坡之战在百万军中杀得七进七出,勇救少主,杀死曹营五十余将领后全身而退,经此役闻明天下。刘备前往江东时只带赵云一员大将,在江东安然无恙。武侯北伐之时已年过半百,仍创下枪挑四将,只身阻挡魏军的惊人战绩。由此说来,赵云可以称得上是英雄。而在册封五虎时,先帝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而赵云为翊军将军。翊军将军是何官职呢?只是个杂号将军,并无实权。回顾赵云一生,他曾被封过很多官职,可未曾一个有过真材实料。英雄应当建功立业,而赵云,只建功而未立业,从这一点来看他不能被称之为英雄。
那这三国之中真的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吗?并不然,在我看来三国之中此人为英雄。杀身明逆顺,濡足救危亡,未必荀文若,甘为操子房。荀彧字文若,东汉末曹操帐下谋士,为人谦逊,举止文雅有儒士之风,被称之为“王佐之才”,更是被曹操比作是他的张良。因曾担任尚书令,被时人敬称为荀令君,是早年曹操最器重的谋士之一。他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向曹操献计,如著名的驱虎吞狼之计,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在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每当曹操出征时后方都交由他坐镇。在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郭嘉、陈群等大量人才。他之所以被称得上英雄,是因为他有着坚贞不屈的气节。曹操称王之时,荀彧在朝堂之上当面反对,与曹操对峙,因为在他心中自己自始至终都是大汉臣子,不可让大汉受到伤害。而正是这一举动,触怒了曾经给过他挽汉室于危亡之中的希望的人,不就后他便被逼自杀。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而比这香气跟迷人的就是他的一片忠心和气节,使人能在这乱世之中放慢脚步,用心感受。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
翻开《三国演义》,里面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每个读过它的人都肯闭上眼久久回味,上百回的章节,两千多个艺术形象,里面满满的写满了伟大二字。正是有如此精彩的描写,才能让读者看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究竟谁为英雄?或许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合理的答案。探寻三国世界,寻找属于每个人心中的英雄,这便是这本书存在的价值。
第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貂蝉已随清风去,却留暗香在人间——读《三国演义》有感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诚如林秋离在《曹操》中所言,每一个中国人对三国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古人在赤壁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若见公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今人和着流行乐轻唱“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篇不休”,似睹孟德“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
初读三国,读到的是刘备的大仁大义;再读三国,品出的是曹操的雄图伟略;三读三国,看见的是孔明的鞠躬尽瘁......而今,在奔赴高三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我翻开尘封已久的《三国演义》,熟悉的人物与情节再次闯入脑海,似幻灯片一张张闪过,最终却在一个绝代佳人处停止了放映——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世人对她的名字再熟悉不过,她便是貂蝉。
爱迪生就曾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世人皆爱貂蝉的美貌,我自是不例外。貂蝉是一个绝世美人,是使明月羞闭的仙女,是“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的在世西子,是让金戈铁马的温侯一见倾心的窈窕淑女。而正如苏联文学大师别林斯基所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我爱貂蝉,绝不仅限于她的容颜。
我爱貂蝉的忠义。人们都传唱武圣关羽忠义冠绝天下,却忽视了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司徒王允是貂蝉的义父,对她有养育之恩;眼见着养父为国事忧愁,貂蝉在月下祷告,祈求能为义父分忧,之后更是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这便是貂蝉的“义”。董卓祸乱朝纲,普天下之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除之;而不过一介歌伎,无拳无勇的貂蝉却勇敢地站了出来,肩负起除贼大任,实乃“位卑而未敢忘国忧”的粉红英雄,足见貂蝉的“忠”。《三国演义》中,王允说此时的貂蝉“年十七”。十七岁的貂蝉是那样的单纯与美好,她只想为父亲分忧,她只想为天下除害,却不知自己跳入的是怎样灼人的火坑。我们无从得知跳入火坑的貂蝉是否曾感到后悔,是否曾因恐惧而在深夜里哭泣;但罗贯中告诉世人,貂蝉不曾逃离与放弃。这,正是貂蝉的忠义。
我还爱貂蝉的贞节。有人说貂蝉是无情的间谍,有人说她只是利用吕布对她的痴心,还有人斥责她是红颜祸水,甚至杜撰出了“关羽月下斩貂蝉”等骇人听闻的情节,来发泄对这位女子的厌恶。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钱穆曾精辟地指出:“将王朝覆灭归咎于一个女人是无知可恨的”。我难以苟同某些人污蔑褒姒祸害了西周,贵妃倾覆了盛唐的看法,一如我不赞成一些文人墨客泼向貂蝉的污墨秽水。在罗贯中的笔下,在《三国演义》的字里行间,我看见了一个单纯,美好的貂蝉:我看见她原本抚琴曼舞的纤纤玉手接过了汉室除暴的最后希望;我看见她在下邳与奉先十指相扣,发誓与温侯“生则同居,死则同穴,生死不分离”——在貂蝉眼中,这位武力超群的天下第一猛将不过是个天真热血的少年,是她甘愿托付一生的男人;我看见她在曹操惊愕的注视下,微笑着用那把七星宝刀自刎,追随爱人而去......对比同一时代的另一位美人甄宓在乱世面前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空留一曲《洛神赋》这一令世人扼腕的结局,我们或可窥见貂蝉在这女性权利与地位受到压迫的黑暗封建时代,能够坚守对爱情的忠贞,不惜以死殉情,是多么的可歌可泣。在烽火乱世以一介女子之身为祖国效忠,在命运面前倔强而唯美地用生命坚守爱情,这正是貂蝉比美貌更加闪耀的贞节。
而莎翁感叹:“再美好的东西都有逝去的一天”。如昭君最终徒留青冢,西子末了沉入太湖,貂蝉最终化作一缕香魂,随风而息。罗本不愿意写明这位仙子最后的归宿,却给了世人无限的遐想;正史不曾给她一席之地,却更为这位佳人添了几分神秘,多了一种人间留不住的仙气。
貂蝉已随清风去,却留暗香在人间。那位善用花卉作比的屈子,某日若邂逅了貂蝉,不知会用什么香草来比喻她。我写不出屈原那浑然天成的辞藻,但却有幸在《三国演义》中一睹降兮北渚的帝子——这也正是《三国演义》经久不衰的魅力之一:除了尔虞我诈,烽火连天,还有一股人性的纯良与一种出尘不染的美。
第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是非成败转头空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一部三国,三分权谋,三分落寞,四分英雄豪情。三国演义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无需多言,无论谁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个过去,现在,将来有血有肉的自己。
刘备——浪子的初心
十五岁的刘备顶着撕碎浅浅天光的雷雨,粗糙的扁担在少年的柔肩留下斑斑血迹,疾风过去,几双草鞋落在冰冷的水中。刘备在大桑树下望着远方的灰暗人间,他抚摸着大桑树的树皮,感到一丝温暖和力量。
做一株大桑树,主宰自己的命运,改变别人的苦痛。
十五岁的曹操在读书游历等待着校园的任命,幼虎集聚着吼啸山林的力量。
十五岁的孙权手握重兵,雏鹰在长兄的羽翼下磨砺鹰爪。
而十五岁的刘备在大桑树下做一个大桑树的梦,行人溅起的水花惊醒了他。“喂,小子,来一双草鞋”,难道,明天依然如旧?
刘备起兵以来,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刘璋等人。多变与不忠,成为身上难以磨灭的标签。他似乎只会哭,终于哭累了,有了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借东风三足鼎立;有了赵云长坂坡闯阵奋不顾身,荆州江截船义不容辞。兜兜转转,从河北到四川,刘备的成功似乎如此容易,但谁又懂得背后这位浪子的初心?一个卖草鞋的假皇叔,站在社会的最底层,抬起头仰望都看不到那些军阀们在金玉高堂中指点山河的身影。他骑上马,在大半个神州追着枪林弹雨飞,沙哑哄着狂风暴雨后退,在平地上垒起一座梯子去摘取天空的星辰。刀光剑影间,在各大势力间斡旋,权术计谋与假仁假义让他逐渐麻木,本就不属于他的汉室,烙在心里的痕迹也就只剩下飞蛾扑火般的匹夫徒劳。
刘备这个浪子,在刘表的酒席上抚摸自己小腿的肥肉,老泪纵横:青春华美流年似乎不属于这个河北汉子。他生命中的危机与诱惑,如同一层层灰尘,蒙住了老去少年心中的赤子之心。
少年义气的我们喜欢周瑜,孙策的雄姿英发,喜欢关羽赵云的弓马昭然。久经沧桑的中年人才懂刘备,知道什么叫老去的少年?当我们竭尽全力,却在黑暗中乱撞的头破血流,当发现自己如同蚍蜉般扭捏着前进,少年的豪情热火被生活冷水扑灭,我们发现自己只是平凡的大多数。命运把我们的起点设得如此低,又用岁月的柴米油盐来消磨。我们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
刘备在益州找到了自己的光明之地,眼泪与血汗无法掩盖浪子的初心,他成功了做一棵大桑树,守护自己与身边的一切。五十为何知天命?初心不改,五十也只是老去的少年。大桑树下对生命的约定没有期限。刘备,心怀热血,照亮了乱世灰暗的底色。
诸葛亮——迟暮的堡垒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孔明用颤抖的手写下《出师表》时,应该会回忆起那个故业勋优游的七尺男儿吧。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但说他是一个像刘备一样的绝对底层,恐怕就不太妥当。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岳父黄承彦是荆州有名的贵族。从小良好的教育使他的价值观与刘备、关羽、张飞不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终究难以融合。
在二人意气风发,摧枯拉朽一路西进的过程中,肯定是看不出来的。顺境时的聚光灯能隐藏裂痕,逆境中的手电筒却能放大一切细小的瑕疵。
关羽的死让刘备无法忍受,当一个人爬上顶峰时,发现身边那个帮你顶着风雪的人不见了,骨子里的自卑将伪装的理性撕个粉碎。夷陵一把火,那个失败了千万次却永远可以爬起来的人,却永远倒在了白帝城。
诸葛亮听着白帝城外山间的阵阵猿啼,一场过程理性而目的非理性的自我成全拉开帷幕。
七擒孟获、天水收姜维、火烧上方谷、巧施空城计,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背后又有多少心酸与无奈。当那个草庐中的青年遇到一个一脸真诚的浪子,这个错位就难以避免。
对于刘备,兴复汉室,是口号和伪装,是生存的工具;
对于诸葛亮,兴复汉室,是承诺和责任,是战斗的信念。
一场注定失败的道路,也可以走的义无反顾。诸葛亮跪着唱完了刘备点的歌,无怨无悔。在各种军队之间的勾心斗角中,更动容的是绝世的才华投入一项永不可能胜利的事业。
诸葛亮、祖逖、陈庆之、郭子仪、虞允文、岳飞、文天祥、于谦,一座座迟暮的堡垒背后,是一个个惊艳的灵魂被理想抛弃,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宣布:我们来过,就是我们生存的意义。没有一个民族能像我们一样活得如此纯粹,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好世界奋勇前进。
诸葛亮最终没有完成复汉的事业,但正像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理想弃儿,成为了民族精神世界的脊梁。他作为汉代的守墓人,刻下了最炙热感人的墓志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善恶的抉择
京剧里谁是白脸,哪怕你不是戏迷,也会脱口而出:曹操!
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曹操被天下人负过,最后发现了负己之后无人念。那么,何必负己。
三国前十来回,曹操最露脸的两件事一是献七星宝刀刺董,二是号天下十八路诸侯伐董。结果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心情浊酒杯。行刺后无人收留无人尊重,十八路人马各怀鬼胎,按兵不动,只剩曹操几千兵马,却兵败如山倒。曹操起点远高于刘备,但刚启航就折断了船帆。
我丝毫不怀疑曹操曾经对汉室的忠诚,甚至超过刘备。但当他发现这份忠诚带给他的只有失败与又一次失败,他选择了背叛。当然不是背叛汉室江山,而是背叛本心。济世的名臣已死,末世的枭雄出现。
曹操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因为他本就时时刻刻在善恶之间抉择。我们何尝不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诸葛亮一样痴痴的坚守心中的大旗,我们在社会中摸爬滚打,无时无刻不进行抉择,善恶的抉择尚且折磨,何况那些分不清善恶的抉择。我们在无数个十字路口徘徊游荡,不肯向着任何一个方向大步向前。
曹操拔出剑,击碎了那个时代给他划定的善恶边界,他构建了新的秩序。他用违背自己本心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本心想完成的事业。混战之后,一个新的国家机器运作起来,废墟之上,一派欣欣向荣。面对善恶抉择时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是改变善恶本身。
我们很难有那种挑战世俗规则的勇气和魄力,但我们在善恶独木桥上摇摆时,不能让道德观束缚我们做正确的事情。闭上眼睛,忘却一切浑浊的利益,跟着自己的本心 ,一路向前。要不然改变规则,要不然就去遵守规则。不学孔明,就做彻底的曹孟德。
有些人不应该被历史盖棺定论,我们可以憎恨曹操左手沾满鲜血的屠刀,但也应该尊重他右手那崭新的国家图纸。
孙权——荣耀的守成
在三国的世界中,最尴尬最没有存在感的人,孙权可以算一个。
百家讲坛的教授和街头嗑瓜子的老大爷,能跟你讲一大串英雄际会的三国风云。刘备仁义、关羽忠心、张飞暴躁、曹操奸诈。孙权呢?大家摇摇头,守成之君罢了。
曹孙刘,孙权的起点应该是最高的。孙权父亲孙坚横扫洛阳诸将,吓跑了董卓;长兄孙策气吞区宇,江东小霸王剑指东南。孙权在长兄死后就肩负起守护天下1/3土地的使命。那年的孙权,如果放到现在,大学还没毕业。这是我们儿时幻想的人生开局,是一个大英雄应有的人生起点。可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讲,家庭的荣耀压在他的肩上,闪光的家族荣耀让他无法张开双眼眺望更远的地方。天为棋盖,地为棋盘,他就是一枚已经被定死的棋子,没有一丝活动的空间。
孙权一生鲜有高光时刻,开疆拓土与他无缘。辛弃疾说他“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有些过誉了,一直稳稳地守着孙家的家业,这个紫髯男人很难与自己英雄的父兄相提并论。
守成是个褒义词,但在将星辈出,人才较量的三国总显得有些窝囊,与英雄这个名号毫无关联。孙权在一次又一次制衡中感到自卑,他的刀太钝了。刘备、曹操、孙坚,他们做好了登上历史舞台的准备,毫无保留地向时代展现自己的本色。而孙权,被老臣们裹挟着推上了宝座,拿起了自己举不动的玉玺。他骨子里是懦弱的,但却要装出一副帝王气质。我只能说,孙权已经做了他能做的全部,扭扭捏捏地度过了称不上传奇的一生。他的守成,也应该配得上一份历史方尖碑的荣耀,因为他,竭尽全力。
我们总会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难堪,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让人失去对生命的热忱,但是在我看来,平平淡淡与轰轰烈烈并无高下之分,找到自己应有的价值,做好自己的定位,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认清自己的能力,心无旁骛地生活并竭尽全力,咀嚼生命的甘甜,即使平庸,也是一份荣耀。
孙权在天上见到自己的父兄,可以说一句:我的荣耀,不比谁差。
关羽——成人的童话。
给孩子讲一个童话故事,重复着好人与坏人的简单人设,感到十分无趣。蒙上被子,打开三国,给自己讲一个成人的童话。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关羽,舍我其谁。
哪怕在现代人的审美里,关羽都接近一个完人。忠义智勇傲,前四个字将中国人心底最英雄最基本的认知诠释得淋漓尽致,连最后一个傲都显得如此有个性、有魅力。
关羽的故事如同一篇令人痴迷的童话,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长沙战黄忠、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最后的结局不太完美,败走麦城。这故事让人的直观印象是:好人赢了一辈子,最后大意了,死在了坏人手上。
孩子看童话故事,是一种憧憬;
成人看童话故事,则是一种慰藉。
中国人对关羽有着特殊的情感,像弗洛伊德所言,我们这个民族的“超我”有两个人:孔圣人和关二爷。在这并不如意的生活里,读读关羽的传奇是对灰暗心灵的最好洗礼。
成年人的世界为什么要如此复杂?善恶是非为什么只能在小说里?是非善恶不应该是孩子的幼稚,功利也不该是成熟的标志。为什么不能像书中的人物一样生活?为什么他们的故事对于我们只能是一种慰藉,而不是航标?毕竟两千多年前有一个人一袭绿袍,用青龙偃月刀闯遍天下,在民族血脉里刻下了自己的印记——义薄云天。
尾 声
很多人不喜欢三国的结局,打得如此热闹,收场如此落寞,有一种红楼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凄凉。甚至清末的文人写了一本《反三国演义》,结局是孙权投降,曹操被杀,刘备一统天下,热热闹闹、高高兴兴。‘
但是成败真那么重要吗?每个人都在历史的舞台上兢兢业业,扮演着不寻常的自己,留下一道道绚丽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像刘备一样心存初心在时代浪头行吟,寻找自己身心的归宿;可以像诸葛亮一样在独木桥上胸怀情意,挺直腰板坚守;可以像孙权一样在棋盘上把自己放到最高的地方默默守成;可以像曹操一样腹藏野心,挥剑冲破束缚,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可以像关羽一样,把自己活成一个动人的童话,在世间傲然前进……
是非成败转头空,但人生的思考永不停止、跨越时空。在书中,我们与他们共鸣!
第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英雄顺时势
——读《三国演义》有感
历史如一架笨重的石磨,将踯躅于浩渺时间长河里的人碾成细碎的粉末,却总有一些人用生命去搏击,名垂史册。
与其说这些人引领着时代的方向,推动历史的进程,在我看来,不如说他们顺应了时代的变化。
比如《三国演义》,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罗贯中在这部小说里带给我的激荡和震撼。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英雄辈出,冲突剧烈,却又不至于过于凌乱。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有“乱世奸雄”之称的曹操。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也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语。可是,他又同时具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受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就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同样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给我不可磨灭的印痕。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作者赋予了超人的智慧。因此,对天下时势了如指掌,更深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打动了他,于是“英雄造时势”,卧龙先生和“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一起投入到“复兴汉室”的事业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构成了《三国演义》最为悲壮的故事。
这部小说里重点描写的恰恰是人物殚精竭虑、出生入死的“谋事”。在顺昌逆亡的历史法则面前,并不是已有唯唯诺诺的被认同,他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呢?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性的场景,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慷慨激昂。
英雄之于时势,犹如沧海一粟,规避不得,又不甘愿自此湮没之中。可历史的方向有时与心中的理想相悖,若逆行以求突破,历史洪流的力量巨大,常常是人已困乏而环境给予人的打击。一层层铺天盖地而来。
人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绝对只有退的伤心,唯有忍之、顺之,捱过一时痛苦,才得见光明的彼岸。
历史的方向是对英雄行事最好的指引。只有英雄顺应时势,才会出现“时势造英雄”!
第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论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伴随着这首歌的旋律,我读了《三国演义》,认识了三国里面的英雄人物。
温酒斩华雄,助曹阵前诛文丑,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而斩六将;
挂印封金不折腰,华容道义释曹操,
水淹七军捉于禁,刮骨疗伤擒庞德。
我感受到了“武圣”关羽义薄云天,勇冠三军,不为金钱所诱,不为权位所惑,勇而有义。
未出隆中,三分天下,借东风火烧赤壁,
舌战群儒,百万大军,弹指间灰飞烟灭;
五月渡泸,七擒孟获,蛇谷火烧藤甲兵,
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摇扇抚琴唱空城。
我读到了孔明神机妙算,用兵如神;一生追随刘备,辅助后主,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有不求闻达于诸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携十万百姓撤江夏,不取荆州,
长坂坡见血衣子龙,怒摔阿斗;
无立锥之地拒陶谦,三让徐州,
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举国伐吴,
我读懂了刘备以仁待人,不负百姓,不负桃园结义之情;屡败屡战,而又坚忍不拔。告诫阿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值得让我们铭记于心。
陈留起兵,携天子以令诸侯,
逐鹿中原,临碣石以观沧海;
迎天子,收徐晃,樊城破关羽,
决潼关,用贾诩,一举定关中;
战官渡,得张郃,街亭败马谡,
斩吕布,释张辽,威震逍遥津。
我体会到了曹操任人唯贤,不问出身,胸怀若谷,唯才是举,所用之人皆能独挡一方;《短歌行》《观沧海》让更让我感受到了,对人才的渴望,他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伴随着这首歌的旋律,我读完了《三国演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见当年赵子 龙;只留下无数的英雄故事,让我仔细的回味。
第6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如过眼云烟,多少王朝荣衰更迭。《三国演义》承载的特殊时期,作为中华历史上一个群雄逐鹿、英才辈出的时代,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留下了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记得《三国演义》的开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汉室凋零,正如史家所云“忠臣被逐于庙堂之外,壮士惨死于锋刃之端,贤良空老于林泉之下,何其怪哉!”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又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讨董卓,擒吕布,伏袁绍,定刘表,威震海内,谁人能挡?然而,赤壁一把火,烧出了三足鼎立。斗转星移,当三位英主都归于地下,万里中原却被司马氏赢了个全盘,真是历史弄人。
刀光剑影的年代已悄然远去。透过这部演义,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过去。重温那今戈铁马的历史画卷,又怎能轻易忘却那峥嵘岁月?
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从他那“定三分隆重决策”的深谋远虑和“初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才干,便可知此后定有“因诸葛扁舟去,致使曹军百万休”的结局。诸葛亮从笼中隐士到两川丞相,一生对刘备可谓“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虽然最后躲不开那“星落秋日五丈原”的凄凉,但他却依旧留下了永世之芳名。今日,含泪捧读《出师表》的人们,谁能感受不到瑟瑟秋风下五丈原上的那颗火热的心?谁又会不为那“壮士未酬身先死”的大憾而捶胸顿足?
曹操,书中又一个传奇人物。对他,人们异口同声称“奸雄”!不过,我不这样认为。曹操始举孝廉,不畏权贵,无论是在腥风血雨的战场,还是在尔虞我诈的政坛,他都显露出非凡的智慧和能力。然而,人无完人,他最终还是输了。气量狭小,过分自大使他功亏一篑“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暴露出他的狭隘;大帐之中,不听谋士之语,孤高自许,于初冬贸然进军,致使大败,显示他的自大。不过曹操比起另两个帝王要厉害得多。谁又能比得过身经百战的曹操呢?
《三国演义》还有许多身手不凡的将领,如“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喝断长板水倒流”的张翼德;“宝刀不老,百步穿杨”的黄汉升等。
《三国演义》中的名篇数不胜数,著名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虽妇孺皆知,但那赤壁之火可能更胜一筹。读过赤壁之战后,我不禁感慨于火攻之妙,东风之便,连环之巧,更惊叹于其中所彰显出来的智慧。孔明江东辨群孺,七星坛上借春风,再加上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才使得曹操上当,燃起那通天之火。是夜,江天通红,一片鬼哭狼嚎。这正是“山高月小水茫茫,追汉前朝割据忙。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是郎!”回忆那一江之火,不禁感叹:“谁能解连环?谁能解连环!” 掩卷深思,方觉此演义并非一部传世小说,更演绎着一代英雄故事,讲述着一段王朝兴衰,使人们读后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认清多变的现实,不愧为名著。
第7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抚卷读三国
——读《三国》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耳旁突然响起这熟悉的旋律,听着这沧桑与无奈的声音,我不禁吟唱起下一段: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西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我曾经痴迷的《三国》,这是让我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历史演义。我曾多少次在为刘玄德的仁义而称赞,为曹孟德这一代奸雄而感叹,又有多少次在看到关羽失荆州后纠结着走向灭亡而惋惜......
《三国》这本书讲的是曹、孙、刘三家争夺天下的故事,改编自《三国志》,罗贯中著。其中很多内容是虚构的,渗透进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当然,也是由于这种感情的存在,才使罗贯中写出了许多精妙绝伦的情节,让很多人像我一样对此魂牵梦萦。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往今来,每个人读《三国》,都有自己的见解与感慨,或喜或悲、亦乐亦忧。而我独《三国》,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关云长。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云长。《三国》中对其的描述为:“身长九尺,髯长两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看便知是位英雄人物,有大将之气度与风采。从其在桃园三结义是锻造重达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日用其斩杀程远志时,我就深深爱上了他,爱他的豪情,爱他的威武与自信。
在刘备无奈时,他能用计斩杀车胄,弥补刘备仁义的缺陷,给刘备一落脚之地。而在保护兄长家室与忠义两者之间的抉择中,他情愿暂时背上“叛徒”的骂名,放下自己心中的孤傲,委曲求全,栖身于曹营。他不受曹操的威逼利诱,始终守着对刘备的忠心,正如他身上始终穿着刘备给他的旧战袍。而他在得到机会后,毅然曹操给他的优厚俸禄,带着两位嫂嫂,过五关,斩六将,奔向刘备。这种忠心,千古罕见!
在曹操派庞德进军蜀地时,关羽用计水淹七军,大获全胜。我在此不仅看到了勇猛无畏的关羽,更看到了他身上的智慧!臂上的箭毒愈来愈重时,关羽边刮骨疗伤,边饮酒下棋,连心的疼痛没有让关羽有丝毫畏惧,他脸上的淡然表明,他依旧如往日孤傲与勇猛。
但也是他的“义”,让他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留下日后之大患;也是他的孤傲,让他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悲惨地死去。一代猛将,带着他的忠义之魂,消散了,令人悲凉!
读《三国》,让我兴奋;读《三国》,让我沉静;读《三国》,让我在历史的过往中,久久徘徊......
第8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品三国——读《三国演义》有感
林俊杰的一曲《曹操》一夜走红,唱遍了大江南北。前几天,我在时尚的潮流中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再次阅读这本千古流传的名著时,我发现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该书塑造了许许多多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时中原大地烽火连天,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真可谓鱼龙混杂。其中我最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和蜀主刘备的君臣之谊也深深感动着我。
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批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他从火烧博望坡到六出祁山,为蜀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一身的真实写照。
在封建制度下,良臣必遇明主才能一展胸中抱负,不然任你智比天高也只能明珠蒙尘。亮未遇刘备时隐居隆中,结庐而居。直到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才肯出山。而诸葛亮也不负所望“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神机妙算,鬼神莫测。让刘备有“如鱼得水”之叹。
自古以来,君臣相知,毫无隔阂的情况可说是少之又少。但蜀国建立之后刘备以诸葛亮为相,对其倚若肱股,并无一丝猜忌。这固然与当时三国鼎立的国家形势有关,但他们之间的情谊也值得后人赞叹。我们再来看白帝城刘备托孤这一章:刘备将死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并让三个儿子以父事诸葛亮。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信任啊!刘备死后诸葛亮念及先帝情谊,尽心尽力辅佐少主刘禅,终因操劳过度星殒五丈原,令人扼腕叹息不已。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咏起了那首英雄的挽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三,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图片
第9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于《三国》品“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我仿佛听见了千百年前杜甫的一声叹问,情不自禁地,我拿起《三国演义》这部记录了三国兴衰的小说。看罗贯中笔下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读那天下三分的故事,写下我千万分之一的感慨。
于百姓而言,颠沛流离民不聊生;于幼帝而言,孰忠孰奸尚未分明;而于英雄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这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扣人心弦的《三国演义》,尽显英雄本色。
料峭春风催人醒,三国人物争人醉。一醉一醒之间方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三顾茅庐得贤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权“决计破曹操”。诸多英雄的故事在书中演绎,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当年的雄浑,更有千年来争论不休的谜——谁才是真英雄?
有人说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的确,乱世出英雄,枭雄曹操以他特有的光辉照耀史册,他性情豪爽,待人诚恳,求贤若渴,善交天下名流,于是有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绝唱;有了“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吹笑”的亘古佳话,有了“我视天下鼠辈如草芥”的勃勃雄心。纵然他“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可一个人将文学政治、军事、权谋集一身的人,又怎不是个英雄?
有人说是蜀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刘备和“千古贤相第一人”诸葛亮。诚然刘备知人善用,三顾茅庐请贤臣,共谋大事,终成大业;诸葛亮亦是雄才大略,忠义之心赤诚可见,他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以仁义之心辅佐刘备,使刘备在存亡之时仍不忘百姓,受万民景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便是对这一主一臣的最佳写照,纵使蜀国终未成霸业,可刘备、诸葛亮的处世之道仍被后世称道,如此仁义君臣,何不为英雄?
有人说是东吴孙权。那个被曹操叹为“生子当如孙仲谋”,被辛弃疾赞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江东贤主。他曾大败曹操于赤壁,复收荆州于刘备,劝吕蒙多读书。任贤用能,奈何尘市繁杂,终未逃过命数,可他一世才华,功德及民,终成一代英雄!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国演义》的故事不是“请君把酒论英雄”,而是在用英雄的故事告诉后世人:活出本色,为理想而终生奋斗。唯有那时,我们才有资格——煮酒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