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方正篇用来记叙骨鲠正直之士的言行。其中第一则就记录了颍川郡许昌陈氏家族陈寔及其儿子陈纪的一个小故事,寥寥数语,写的很有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讲太丘县长陈寔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寔没有再等自己先走了,走了以后那位朋友才到。陈寔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那个朋友问他:“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一听就生气了,说道:“真不是个人!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是跟家父约定中午走。中午了您还没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感觉很惭愧,就下车来拉他的手。元方不理他,转身进门不再看他。
这则故事在现代常被用来教育孩子要守信,要说到做到。我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提到陈寔,东汉名臣,只做了太丘县长,后来就不再出仕。《后汉书》为其立传载入史册,谥文范先生,是一位周而不比明哲保身的明智之士。按后汉书中他对梁上君子的行事风格来说这事儿可不像是他对朋友的态度。不知道那位朋友从多远的地方赶来,也不知道他们是去办什么事情,不过肯定不是去行军抢占山头。试想一下,朋友坐着一辆木头轮子的牛车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时间上确实难以保证,或者车坏了,或者牛病了,都有可能。虽然说约定的是中午一起出发,但朋友没到不是应该担心一下朋友的安全吗,不是应该去朋友来的路上去接一程吗。万一朋友遇上劫匪也说不定啊。他倒好,自己走了!我感觉这事儿有点不讲究。朋友午后才赶到,饥肠辘辘的,本想陈县长能好好招待一下自己,却被小孩告知父亲等你很长时间也不来已经走了,明显是强调你失信了。在朋友家门口就这待遇,让谁也难免生气。但这位朋友骂骂咧咧确实不对,以陈太丘这样的素质怎么会结交这样随口骂人的不文明朋友呢?只能说陈老这事办的确实让人生气。所以才有了七岁的元方教训父亲这位朋友要守信要讲礼貌的场面,义正词严,即使人家知错了都不让进门。难道我老陈家人都这么会过日子吗?这顿饭算省下来了。
《世说新语》不是史书,所以记载的事情难免道听途说,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的事也是常有的。这件事就是别有用心之人给我们老陈家人抹黑也说不定。但现在我们拿这些不合常理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真的好吗?遇到事情要分析原因,不应该只要求结果。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有句话叫”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守信这事儿自己应该多注意点。对朋友还是要讲点儿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