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岁月,忆影悠长
——读《呼兰河传》有感
不知什么时候,我喜欢上了萧红这个名字,喜欢她笔下流淌出的文字,喜欢她文字中那份独特的韵味与深情。
我最喜欢读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每回读,每回爱不释手。呼兰河城的乡土人情,“我”的童年回忆,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有二伯的孤独与悲哀,冯歪嘴子的坚韧与乐观都深深地钻进了我的视野,颤动了我的心房。我仿佛能听到“祖父”轻声吟诵古诗的声音,仿佛能看到呼兰河畔的炊烟袅袅升起,仿佛能触摸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情与眷恋,仿佛能感受到贫困与愚昧中的苦难。
穿越细腻间灵动的文字,我被温情与哀愁交织着,最后,激荡心底的,便是活泼的“我”与慈爱的祖父之间亲情的温暖。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把慈爱者的温柔、智慧者的包容、勤劳者的引领和互动者的关爱全都给了淘气又充满好奇的“我”,教“我”辨认谷子和狗尾草,给“我”讲谷子的传说,悉心陪伴左右。在祖父的园子里,“我”随意奔跑、玩耍、观察、探索、劳作,无拘无束,尽情地享用祖父如春风化雨般的笑容和话语,自由着,烂漫着,快乐着。
这段深沉而浓烈的亲情成了作家萧红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以至于在《呼兰河传》中,她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祖父无尽的思念与感激之情。她深知,是祖父的爱,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勇敢。
我无数次地咀嚼《祖父的园子》,又在无数次的温情里叹息。蓦然回首,太奶奶远去的身影近在咫尺。
打我记事起,便粘上了太奶奶,嘻嘻哈哈地跟在她的身后,一本正经地扫地,擦桌子,折被子,跟着她“忙前忙后”。太奶奶笑着由我捣鼓,任我勤恳,还时不时地提醒着,夸上我几句。我咯咯咯地笑着,干得更起劲了。
春天,太奶奶在自留园里稼接上几株葡萄枝干,精心培育着。我马上来了兴致,一逮到机会就往园里跑。太奶奶不放心,只好跟着进来了,可她一来就忙活,除虫,拔草,施肥,浇水,低头干着,还找我聊天。太奶奶的话语很神奇,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一边不加掩饰地感慨:原来,拿吃完葡萄后吐出的籽来种出葡萄可是难上加难;原来,葡萄种子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周期长达好几年;原来,只有春季嫁接的葡萄苗在当年的夏季即可挂果!我惊诧着,手舞足蹈地兴奋,太奶奶望着我,笑盈盈地点头。
果真,园里在夏日中旬就挂出了果子,绿莹莹的,超可爱。“过不了多久,咱有葡萄吃喽!”我激动得大叫,太奶奶一脸宠溺地看着我,笑开了。邻居王大伯刚好路过,羡慕地瞧着,走开了。
“囡囡,快来坐着吃,管够!”太奶奶端着洗净的葡萄,向我招手……
恍惚间,太奶奶又走远了。泪不争气地滚落,滴在《呼兰河传》满满当当的书页上,晕染开了。
逝者已矣,忆影悠长。现在,园里的葡萄树长势喜人。每到夏天,葡萄成熟了,晶莹剔透,圆润诱人,随便摘一颗吃,满口汁水,甜津如蜜。于我,是一种思念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