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力量
——读《小学生苏轼读本》有感
苏轼是一位多情多才的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思念是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傲张扬是他;“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多情浪漫是他;“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超然洒脱是他……而我最喜欢的是《定风波》里,经历风雨时从容淡定的他。
第一次见到《定风波》是在家中的墙上,妈妈将这首词贴在了餐桌旁的墙上。我细细地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仿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模模糊糊感受到一种力量:别怕,要从容,要淡定。
直到我读了《小学生苏轼读本》——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熬过了最困难的阶段,打算在黄州长住了。三月七日,苏轼在好友的陪伴下去买地,走到半道下起了阵雨,朋友们都觉得狼狈,苏轼却毫不在乎,坦然地慢慢走着。他说:“不要怕雨打风吹的声音,尽管一边走一边吟唱。这竹杖和草鞋比那马还轻便,怕什么!这一身蓑衣可以让我在风雨中度过一生……”
多年后,东轼再次迎来巨大的风雨,他被罢黜,被流放岭南烟瘴之地。他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但是他写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写信给朋友“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已乐天知命”。
我好像懂了这种力量是什么,是既不逃避现实,也不屈服现实,是在与现实的和解中超越苦难的智慧。
去年寒冬,读了汪曾祺爷爷“雾凇凝在红松枝头,雪白里透出墨绿的针叶影子,像是宣纸上晕开的淡墨山水。寒雀掠过时,簌簌落下些冰屑子,在晨光里碎成星星点点”的诗意,妈妈决定带我和妹妹前往天台寻找雾凇。来到山上,世界一片银白,美不胜收。然而过桥时,妹妹的耳罩掉了,落在结冰的湖面上。我们一个个伸手去够,都失败了。妈妈也不由得着急起来,紧锁的眉宇间写满密密麻麻的“怎么办”。越往上寒风越劲,没戴耳罩耳朵会被冻得生疼,甚至会头痛。怎么办,难道雾凇之旅就这么结束了吗?
“谁怕?”那声穿越时空的朗笑瞬间给了我力量:别怕,要淡定,要从容!
我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既然够不到,那就找根棍子。棍子还差一截。我看到自己身上挂着的手机绳有了灵感,又折了一根细小的竹叉。我把手机绳的一端绑在棍子上,另一端系住竹叉,制成了一个钓鱼杆似的勾子。我轻而易举地将耳罩钓上来了。
“哥哥太厉害了!”
“儿子太会想办法了!”
“继续出发!”
我回头看了一眼冰湖,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想《定风波》的定,是镇定、淡定、搞得定,定住自己的心,就能定住风波。这是我读《小学生苏轼读本》,东坡先生教给我的“定”的力量。东坡先生竹杖芒鞋的剪影,穿越时空的从容,终将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