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前先查下背景资料,熟悉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本文写于1924年9月的北京,当时,中国北方民主革命处于低潮,北京文化界和教育界掀起一股提倡国粹、企图将青年重新拉回故纸堆的复古思潮。面对这些社会的变故,作者孤寂、彷徨,但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这篇散文诗,正是作者在这种思想情感所作。
开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要是平常自己这样写,是不是会被人笑话重复。可是这里的重复却有力地点出了枣树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地位。饱经风霜的枣树即使“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也要“直刺天空、月亮”,让“月亮窘得发白,暗暗得躲到东边。”他知道落叶、小粉花的梦,清醒的明白“春后还是秋”。因为只要暗黑势力存在一天,春天就不会长久。
文章在对室外景物:枣树、夜空、粉花、月亮描写后,用突破黑夜划破长空人的笑声与鸟的叫声相应和,过渡到下文室内景物的描写。后三段写了小青虫,有的“在玻璃的灯罩上撞的丁丁地响”“有两三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这些小青虫“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最后一句作者“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作为全文的结束。
说老实话,如果不查阅资料,对于文章里那么多形象真的无法一一真正理解出作者的指代。鲁迅先生把自己的后花园创造成一个幽深神秘的象征世界,赋予了枣树、夜空、粉花、小青虫们生命,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一样,他们有着自己情绪动作:冷眼、微笑、瑟缩着做着梦、直刺着天空,月亮窘得发白......这些自然景物因为增添了作者主观感觉而有了超自然的魔力,他们互相矛盾对立、互相依托存在。
鲁迅先生的文章针砭时弊,借物表意,讽刺辛辣。通过对秋夜所见所感的抒写,将景物人格化。这种带有一定模糊色彩的文章,应该正是《秋夜》的魅力所在。同一篇文章因为每个读者人生阅历不同,所处时代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文中后花园中的每个景物也相应在每个读者心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距今整整一百年了,仍然成为经典流传。
所以,亲爱的朋友,你后花园里的魔法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返回读后感800字列表
上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50字下一篇:阿富汗三部曲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