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的黑白人生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七(13)班 吴卓骏
一提到“枭雄”这个词,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曹操了吧。曹操这个人,历来争议颇大,有人称其为英雄,乃汉末栋梁之材;也有人称其为奸雄,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然而曹操这位一代枭雄的复杂性,远没有大部分人想的那么简单。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绝对称得上勇气可佳。在第四回中,曹操以国家利益为先,欲以七星宝刀行刺董卓,除掉国贼。原文中说曹操“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曹操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也是个忠义无双、舍小家而为大家的汉室忠臣。此外,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后立刻做出反应,改称欲献宝刀,也可体现出他强大的随机应变能力。
曹操求贤若渴的品质也值得赞颂,在原著中也有多处地方可以体现出来:曹操在俘虏了关羽后非但没有加害他,反而千方百计想使其归顺自己,在汉献帝面前表奏关羽为偏将军、汉寿亭候,并赐子他无数金银财宝,还有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的赤兔马。然关公何许人也?至始至终都没有归顺他。而曹操也未强留,还是任关公走了,这里也可看出曹操大度的性格;还比如贾诩原为张绣部将,张绣用他之谋屡败曹操,特别是在宛城之战,张绣的计谋直接使曹操损失了爱将典韦与长子曹昂。但在贾诩归顺他后,曹操依旧任用他,打赢了多场大战。可见在曹操心里,谋士贤臣为己所用便是好事。
但是,曹操意气用事、自私自利的性格也让他终其一生未一统天下。像曹操被董卓追杀,逃至成皋,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好心收留他,他却因磨刀声而杀其全家,还说出了那句令人不寒而栗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其私心过重且还意气用事,在宛城之战中亦是如此,曹操应击败了张绣便辱其婶娘,致使张绣谋反,让他损兵折将。从这件事中可以着出曹操有点鼠目寸光,并且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为他难以统一天下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曹操这位一代枭雄勇气可佳、求贤若渴、有大志向,但他这个人严重的性格缺陷与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也让他错失了许多一统天下的机会。不过,曹操这一生,有善有恶,有黑有白,对我们后人也有颇似“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