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500字

《地铁》读后感500字

2025-10-15 10:21:49  本文已影响人 

《地铁》读后感

最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说要写个读后感,看完我就后悔了,写不出来啊。

好久没写这种八股文了,我试试。

作者在书中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比喻为一场“长征”。

我觉得他是这个意思:长征不是笔直平坦的柏油路,而是充满雪山草地、围追堵截的险途。一支队伍在某个战役中被打散,甚至付出惨重代价,这能说是整个长征的失败吗?

不,这是积蓄经验、调整路线、淘汰旧质、孕育新生的必要过程。

这就是“长征”的真意,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断裂”与“重生”中,螺旋式地向着一个更成熟、更坚韧的文明形态迈进。

但是

我是这么看的啊:

任何站在胜利者角度书写的史观,都难以完全摆脱“塑造正统”的嫌疑。

与其说是“长征”,我倒觉得更像是一个环形地铁,站台的名字叫“起义”,或者是“盛世”?“中兴”?当然,隧道的墙壁上刻满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标语。

我们这些乘客啊,捧着不同版本的路线图,争论着下一站是“复兴”还是“轮回”。

而列车的驾驶员,或许从未换过吧。

一个老师,用班上几十名孩子在各科的最高分攒出来一个总数,被“常春藤”录取了,当然还要夸奖学校治学有方。

如果这样的话,乾隆参加高考的时候,他的分儿是不是应该更高?毕竟他没有“三座大山”。

写到这让我想到了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写的《地铁》系列。

作者书中的地铁各站人生百态。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其结局深刻地探讨了“真相”与“未来”。

故事的尾声,主角冲破物理和心理的禁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将“未来”指向了一条艰难但充满希望的道路。

《地铁》写的挺好的。

但是我从不相信历史虚无和英雄史观。

我觉得反抗历史虚无和宿命循环,靠的不是某个英雄的壮举,而是依靠在黑暗中依然能保持清醒、坚持善良与理性的每一个普通人。

未来,就在我们拒绝被谎言蒙蔽、勇于探寻真相的路上……

表演就表演。

别老在开总结会的时候拿别的干的事儿老往自己脸上贴金,听着就恶心。

返回读后感500字列表
  • 上一篇:《驭风少年》读后感500字
  • 下一篇:读《皮囊》有感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