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1300字

2025-10-27 08:54:50  本文已影响人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前言

我一直觉得,如果不仔细咀嚼记录,各种体验和感触很容易被遗忘。如果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体验,那遗忘的代价未免有些大。最近久违地读小说,徐老师推荐了《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完后感触很多,忍不住动笔。因为都是感触,这次就不是读书笔记了,而是读后感。

行文时想起一部漫画《回忆爱玛侬》,也与“回忆”这个概念有关,干脆一并写下,作为附录。

什么是人?

如果我们用精神世界而非肉体的成长来观察查理·高登的人生,可以这么描述:在人生的前32年里,他一直是个幼儿,一场手术后,他在半年之内迅速成长为一名青年和中年,并拥有绝顶的智力,紧接着就是老年痴呆和死亡。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是从这样的第一人称视角,审视社会关系,琢磨人生意义。全书的核心矛盾之一是,低智的查理是否可以被称为人?医学会议上,主持手术的尼姆教授发言:“在这项实验之前,查理·高登可说并未真正存在。”

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会与肉体同步成长,当大家的肉体年龄接近时,精神世界的成熟度也大致类似。查理的痛苦在于:大众难以忍受一个人的成熟度脱离“正常”水平,如果太低,大众会蔑视他,极端情形下,大家甚至不会把他当做一个“人”。这和善良邪恶无关,而更多是本性使然。为低智人员捐钱捐物者众,愿意参与照顾的志愿者寡,前者当然善良,但不愿意去照顾的心理背后,可挖掘的内容也不少。

如果我们把“精神世界的成熟度”换成物质上的强弱(包括金钱,社会等级,暴力水平等),那道理会更简单粗暴:强者也许会对弱者有同情心,但并不一定真的认为弱者拥有和自己等同的尊严或者说人格。

有个关于印度人口的老段子:1亿人口加上10亿牲口。我没有去过印度,这也不过是个段子。但历史上是真有很多国家干过类似的事。根据《棉花帝国》,19世纪英美法诸国先后立法确认:工厂雇主有权体罚乃至监禁员工;员工禁止离职,但雇主可以解雇员工;雇主可以直接利用孤儿院的劳动力……更近一点,纳粹也系统屠杀过本国的残疾与低智人群。

如果未来AI大发展,出现了一批“超级个体”,普通人不再是人的那一天,是不是也会到来?我想起了另一部小说,《自新世界》,那个世界很新,但一点都不美好。

话题到这里有些太严肃了,所讲的也都是极端例子。只是忍不住感慨:人与人之间岂止是很难彼此理解,彼此尊重也很难。

向源头追寻

提升智力后的几个月里,查理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美妙,除了上面所讲的那些问题,他还苦恼于:我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模样?为什么每次想接近纪尼安小姐,却难以付诸行动?潜意识里那个不时出现的小男孩是谁?我是查理,还是查理·高登……于是书的后半部分,他去见了多年前抛弃自己的家人,结果父亲不认识他了,母亲和妹妹认出了他,但也没有多少亲情在。

也许每个精神世界都有寻找源头,为自己的行为寻求解释的冲动,这样看自洽算是一种刚需。不管这个源头能不能找到,对应的解释合不合理。

书名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是一种自我怜惜:查理在给自己献花。查理找到的源头处,尽是悲伤的回忆。面对很快要重新失去智力乃至死亡的前景,他没有回到家人身边,离开了纪尼安小姐,转而投入到对智力恢复手术的研究中,希望为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做点事。

小说给出了希望的同时,也指明了这种希望的局限性:经历与回忆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人可以超越这些经历与回忆,但这不意味着其中的悲伤消失了。这种悲伤及其解释权永远都是私人的,因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可能完整理解一个人的,只有他自己。所以在查理的笔下,永远只有“我”,没有“我们”。

附:《回忆爱玛侬》

漫画的故事很简单,一位自称爱玛侬的少女,她的精神世界永生,偶遇男主后,两个人闲聊,多年后他们重逢了。在永生的假设下,爱玛侬完全没有时间的概念,只保留了大量的回忆。

几年前初看,到最后无非是感慨时光如水,悲欢离合与万古长夜相较,不过一瞬。现在看会想,回忆和时间其实是可以脱节的。回忆与时间长度无关,一瞬间给人的震撼,经常要比万古长夜大得多。更多时候,时间的作用仅仅是作为回忆的参照系:几年前,我读本科的时候,过去这些天。回忆甚至与现实世界的流逝,也没有关系,只要主体依然能够回忆起来,那些画面某种意义上便获得了永生。

多年后,爱玛侬对男主说:“谢谢你,还记得我。”《导言》的作者多嘴,说改成“谢谢你,还记得她”岂不是更好。这句话对爱玛侬不合适,她已经稳定存在了30亿年,13年的影响微乎其微。还是用在我们这些不稳定的普通人身上比较好:回忆中的人终究只能在回忆里。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读《曾国藩传》有感1400字
  • 下一篇:《早春晴朗》读后感1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