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读后感
读刘震云老师的《一地鸡毛》,看到了现实生活里的很多的场景……
生活,总是平淡的日子多些,每天也有着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小林家的豆腐馊了。早起买豆腐,上班着急,忘记放到冰箱冷藏,晚上回来,豆腐还在塑料袋子里,高温之下,馊了。小林妻子开始不停的抱怨,埋怨。尔后,牵扯出的暖水壶,花瓶……之前的所有都被牵扯出来……
这个场景真的是现实生活的具象化,让我们站在局外,去看他人的人生。那些看似点燃争吵的导火索,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随着激烈的争吵,而一并再次提起,虽然,一些年代已经久远,但是,只要发生,就有痕迹,就会被再次提及,大脑那一刻是不受控制的,脱口而出的都是最伤人的话……
从农村考上大学,老家的人都以为有了很大的出息,都来投奔。可是,自己的生活也远非他们想象。你不接待,不帮忙,觉得你架子大,都拦下来又是自己独自苦楚。可是,当你拦下来去做的时候,就会真切的感受到,成年人的面子,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
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小林也感受到,在他人让帮忙办事儿的时候,“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不帮忙不好办最后帮忙办成了,人家才感激你”。可是,这处事哲学在现实里,又有多少人是到了一定年纪才能体会。很多时候还是大包大揽,被抬高时,忘记了自己几斤几两,放不下面子,揽下来再说……
当清醒时刻,才发觉自己的现实能力是如此有限……
在自己觉得为难的时候,学会拒绝,也是彼此之间不耽搁的方式之一……
小林妻子,因为上班的地方距离住的地方实在是太远了,不通车,每天都要起很早赶车,下班到家也是很晚。很不方便,终于忍不住想要调工作。妻子调工作,选礼品,送礼品,而对方不收,礼都送不出去的尴尬……
没成想,妻子的单位到她们家里这边突然要通了一班班车,40分钟就可以到单位,40分钟就可以到家,时间上宽裕了很多,有了冗余,人就会轻松了很多,心情也会好,幸福感就高。
可是,意外得知,是领导小姨在这附近住,就通了一班班车,瞬间心情不美丽了……
为了孩子上学,求人办事,也没有办成。每一个父母都想让孩子去好的学校。只怪能力有限,没有硬关系,没有门路……在要报名相对差的学校的时候,对门邻居说他们手里还有一个名额,原本给姐姐家的,姐姐家孩子不在这个幼儿园上了。惊喜来的太突然,让人很开心。
后面也意外得知,又是沾了对门邻居小朋友的光,没有什么姐姐,只担心孩子在学校不适应,所以找了一个他家小朋友熟悉的玩伴,“陪读”,内心五味杂陈……
碰到大学同学“小李白”在卖烤鸭,那可是在学生时代爱写诗的少年呀。“小李白”的生活也经历了各种波折。这一次碰巧了,两人相遇,也说到了因为要出差,让小林帮忙,小林开始的拒绝,“小李白”的话也能看出他的通透。“小李白”说:“我知道你是爱那个面子!你还是天真幼稚,现在普天下谁还要面子?要面子一股子穷酸,不要面子享荣华富贵。就你小林清高?看你的穿戴神情,也是改不掉的穷酸受罪模样,你下班来替我收帐,帮我十天,我每天给你二十块钱!”……
不愿意吃白菜,却因为补贴,因为大家都在往家里拉白菜,又怕自己买不到,买了五百斤的大白菜,这种矛盾焦急心理,感到是一种折磨,其心理损耗远远超过了白菜的价值……
大学里都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期待,觉得未来一片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可是,现实生活和想象的总归是不同的。生活,总是平淡的,日常中总是充满了各种琐事,现实磨平了年少轻狂时候的我们的棱角……
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生活中的一个缩影,或者,正是某一个场景正是此刻的真实发生,现场直播。
生活,是平淡的,每天都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平淡的日子里也会有很多的乐趣。
在平淡里,需要的主动的磨练自己的第三视角,时不时的跳出来去看看。学会因为,站在高处看到的是美景,低处看到的都是垃圾。把视角拉长,看的长远一些,有一个长期思维,格局打开,眼前的都是鸡毛蒜皮……
在日常一地鸡毛的琐碎里,向上成长,在过程中也学会寻找更多的乐趣,因为,精神也需要“粮食”的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