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300字

2025-05-23 09:23:31  本文已影响人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这本书的情节结构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个年方二十的少年保罗·博伊默尔与他的伙伴们因为一战暴发而被德国强征入伍,在四年里身经百战,最后战死于停战前夕的故事。文章着重描写的并不是事件,而是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及亲眼所见,在我看来,这似乎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站在一个青少年和士兵的角度,引发对人性的思考。

读一本书,应自题目始。明明描写的是一战中最为惨烈的西线战场,为何说“西线无战事”?在文章的最后,主人公于一九一八年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宁静沉寂,在军团指挥部报告寥寥数语:西线无战事。仅仅是从最后一句,本书所带有的批判便跃然纸上。或许在指挥官眼中,只要战线没有大范围改变,只要伤亡没有超过预期,那就是无战事,战死个把人都如家常便饭。我想起了一句话:死一个人也许是悲剧,死100万人只是一个统计数字。和平年代,我们依靠法律来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把生命看得十分崇高,可是一旦战争打响,这就是最为低贱的东西,一个人的死去,意味着什么?好像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改变,这不禁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战争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抛开政治话题不谈,其实就是少数人为了满足自己那永无止境的贪欲,拿大多数人的生命为筹码,让自己的对手臣服,实现自己那所谓的抱负和理想。人用人发明的武器去杀人,生命如同草芥,而最后的胜利者只有高高在上的极少数人。战争,就是一场游戏,它用武器斩去人情,换来的只有少数人的名垂青史,史书中的寥寥几笔。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不是,但是却有人想看到。

人人生而平等,可总是有人偏偏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当这极少数人掌权时,人的生命就变成了筹码,人就变成了杀戮的机器,任何人都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力,可是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这样的事情总会发生?因此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无比沉重,甚至于有些愤怒。也许真该让那些极少数人扛着武器去拼命,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亲历战争,他们才会懂得生命的宝贵。

读一本书,知人论世也是一种手段。作家本身也是亲历过一战的人,并在战后成为了“迷茫的那一代”的代表。在战争中,他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健康的身体,更失去了作为青少年本应拥有的那颗积极阳光的内心。作者自述:一个人年方十八,本该迎向人生时,却要突然面对死亡,他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他们不得不深入了解死亡,该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引用文章最后)。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正是该实现自己人生抱负,思想与行动最紧密的时刻,刚刚接受了教育,却发现先前所得到的一切,在炮火下显得如此脆弱,那些理想和目标有什么用?他们做的只是残杀素不相识的人。即使活了下来,他们也发现一切的一切对他们都不管用,他们变成了另一种生物,他们的心在上战场前就已经死了。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也许战争真正的致命之处,便在于它毁了更多人的内心吧!

看看现在,我隐约觉得,和平也是另一种战争,只是以一种温和的、隐藏的形式。那些极少数人依然存在,只不过用了更好的包装,将战争隐藏得更好。他们不再用炮火,而是用一种叫钱的东西,让人在自由中慢慢死去。想到这,我很难过,我们所接受的思想都是经过他们咀嚼的产物,似乎连人生都是人们为我们计划好的,平静的生活、平静的死去,我们也是有欲望的啊,可又有多少得到了满足呢?欲望本身就是强大的内驱力,可又有多少人真的在按照欲望行事呢?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只能畏首畏尾,要么鱼肉他人,要么任人宰割。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看着那些在战争中早已心死的青少年,竟感到有些庆幸,我们是幸运的。当你看过人性的复杂,我们就不轻言善恶,既然看过,我们就应该回到最初的自己。总有人比我们幸运,也有人比我们不幸,面对复杂的人性,也许回到当初,就是自己最好的内驱。我们不管怎样,至少还能适应这个世界,为何要去纠结这么多呢?或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江湖丛谈》读后感1800字
  • 下一篇:《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