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活在洪武时代》读后感1000字

2025-04-30 08:45:58  本文已影响人 

《活在洪武时代》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之后,我都很强烈想把《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拿出来回温一下,这是我的第一本历史课外书,张宏杰老师的文字,恰到好处的比喻,从那时起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活在洪武时代》主要讲朱元璋做了些什么,这就要基于朱元璋的全貌的前提下,再展开看看,或许会更有感觉。走进大明王朝的第一张面孔。

      如果说,那个聪明伶俐的穷孩子朱重八是品位不错却深埋于穷山僻野的铁矿石的话,那么元末的社会动荡如同一场大地震,把这块矿石从地底下颠簸出来;三年流浪生涯,把这个本分的农民孩子从土坷似的矿石炼成了一块乌黑的生铁,身体和心灵同样变得坚硬冷酷;而随后的多年战争,则似血与火的熔炉,让朱元璋百炼成钢。这“来之不易”的阶级大跃迁,在上位后,朱元璋就开始“竭尽全力”的阶级强固化。他是一个流氓化了的农民。“农民”为体,“流氓”为用。骨子里,他永远是一个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农民。江湖经历又给他的血液里注入了流氓的狡黠与狠毒。

朱元璋兢兢业业,殚精竭虑,颁布的法令长篇累牍、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对帝国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得无微不至。他在事无巨细地构建一座地狱,防止千千万万个“朱元璋”站起来。里甲制、知丁法、路引制......他就是盘踞在帝国中心的毒蜘蛛,放射出无数条又黏又长的蛛丝,把整个帝国裹得结结实实,将毒液刺入百姓的大脑,使其麻痹成植物状态。百姓哪有这么有空啊,繁重的农活间隙还得勤打听邻居家的八卦。打战的驴子还得各户分养。不碍事的,顺带的,农户到田里干活,带驴前去,往那一栓,既不妨碍农活,也不需要额外开支草料。这不两全其美嘛。真是掏自己的腰包精打细算,摊在百姓头上的一出接一出。

      在洪武时代,军户是低贱的身份,而且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那么,逃跑就成了唯一的希望。在永乐年间,对士兵采取了一个“优待”,如果自己不逃跑,便只需要本人终身当兵;如果逃跑了便需将他的子孙抓来补足缺额。从前逃跑,是军人们想挽救自己的人生;现在不跑,是军人们想挽救子孙的人生。看到这里我很感动,苦,我受着,希望留给孩子们。这份舐犊情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朱元璋花了整整六年时间,七次删改,献给他的子孙们《皇明组训》。规定之详细,让人难以想象。连亲王出行带什么东西,每日的日程安排。这些子孙们出生时都不用携带大脑。一个字也不许改!保咱们老朱家的天下千秋万代!为人父母的爱是相通的。但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老朱家的欢喜就建立在黎明百姓的悲苦之上啊。

      刚开始,朱元璋联合百姓,“三明治式”联合抓捕害命,逐步扩展,所有官员、胥吏、富民、细民,都可抓。只要有矛盾、有冲突、有积怨、有欲望,“豪民”“帮虎”这类帽子便可以满天飞。“明察秋毫”的朱元璋只有一个----事实上他并不在乎某个具体案件的真相,他在意的是运动的趋势在往哪个方向走。他还要掩面沉痛叹息:此等“顽愚”,杀不得已。沾满鲜血的权利,朱元璋凭一己喜怒,把帝国像揉面团一样揉来揉去。除了朱元璋,没有人靠谱。除了朱元璋,没有人安全。

      以底层智慧颠覆旧秩序,又以更森严的新秩序禁锢人性,权利的血腥轮回在朱元璋身上完成了闭环。

     听李蕾老师讲的《复活》里的一句话,马上起笔做个摘抄:尽管土地毁坏得面目全非,尽管煤炭和石油燃烧得烟雾弥漫,尽管树木伐光,鸟兽赶尽,春天也仍然是春天。太阳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没有除根的地方死而复生。

      我们就是活在洪武后代的小草,生生不息。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菊与刀》读后感12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