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成为父亲》读后感
读完《我们都会成为父亲》,不得不敬佩韩国作家的文笔。真的是很不错,我无法形容读后的一种情感。写得真切深重又温暖。
虽然我还没有成为父亲,但是关于父子关系的书,却总是不经意间吸引我的眼球。作为东亚文化中韩国父子的故事,因为都是农村身份,更引发我的共鸣。 每一章文字读去,触碰我心。
父子关系,其实对我有些陌生,或许是我至今没有走进爸爸的心里。长久以来,我都非常极其厌恶父亲。他除了不吃烟实在找不出他还有什么优点。母亲嫁给父亲,真的是一生受难。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母亲操劳着,父亲对家事总不上心,一讲到赌牌、好吃的时候,他非常积极。很兴奋。
祖父走得早,祖母拉扯五个孩子。兄弟姐妹五人,父亲是老大,但是在我心中,不称职的男人。实在太懒了,懒得不像话!近年,自己却很担心一些事。想到自己是一事无成一无所有,不知该怎么办!又见到今天世代个个长得有型帅气,个头又高,多才多艺,自己深感苦恼。今天父母理所当然让孩子开心快乐,要什么买什么,必须要打下厚实的经济基础。
而作者李炳东,则是在中年育女,遭遇心理危机后,才重新翻开父亲当年的日记。他的父亲,表面上严厉,脾气暴躁,但实则内心敏感脆弱,更因丧失劳动能力,经常会内疚与自责。父亲为了维持曾祖母、祖母、父母、五个孩子一家九口的生活,将钱掰碎了花。生活上可说吝啬,但为孩子的学业操碎了心。可惜,父亲却没有看到五个孩子长大成人,过早离去。虽然没有一个像父亲期望的那样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但都总算有着幸福的生活。我呢,也从没追上过少年的梦想,也没有希望赶上父辈的期望,只是和卷卷过着平平凡凡的小日子。在外生活,自己打拼,我也慢慢地理解了爷爷和爸爸当年所做的某些选择。哎,总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日记里不仅仅讲的是父亲与儿子,还有农家五兄妹的成长,还有父亲与祖父,还有母亲的操劳。点点滴滴,全部都是细枝末节,却深深的打动我。巧合的是,李炳东的母亲是个菜农。全家日常开支基本依赖母亲卖菜。 我能有什么能够报答父母呢?最怕呀最怕,子欲养而亲不待。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印刻着父母给予的苦与乐长大成人,再成为父母。我们养育孩子,也是在重新养育自己。
1,那个给我称作父亲的人,如今他的孩子又被另一个人称作父亲,我终于体验到了这种奇妙的人生循环。
2,如果一辈子只是为人子女,怎么可能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各种喜怒哀乐,同时渐渐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感情。子女对父母产生同质感,这个契机就是“成为父母”。
3,最近,我在养育小卢达的过程中却也明白,并非孩子必须达到什么目标才能让父母快乐,只要卢达冲我露出美丽的笑脸,我就足够开心和快乐了。
4,我会告诉女儿卢达,作为父母并不一定要她成为多优秀的大人物,只要她自己满足,觉得幸福,那就是真正的有出息了。这是我想告诉她的话,也是我这个做父亲的真正的期待。
5,女儿卢达出生后的无数个夜晚,我只能浅睡片刻,我们两口子因为疲惫而憔悴不堪。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辛苦都是我欠父母的债。这些债不是还给父母,而是还给了我的子女。如果我们履行刚结婚时的决定,终生不育,那我们只能终生欠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