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带着瞎子走路,本来是这时代的一般病态。”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迈昏聩的国王因着自己的狂妄固执,把土地和权力分给巧言令色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却把不愿奉承的三女儿考狄莉娅驱逐。失势的国王受到两个女儿的屈辱、甚至迫害,正是那些“被抛弃的人”护送国王到考狄莉娅处,国王醒悟过来,但不久被俘,高纳里尔和里根互相投毒致死,考狄莉娅被绞杀,老国王悲痛欲绝,魂归天国。在主线之外,还有一条支线,葛罗斯特听信私生子爱德蒙的谗言而驱逐长子爱德伽,葛罗斯特遭爱德蒙背叛而失去双目被流放,后被爱德伽所救。葛罗斯特父子三人同国王一家的关系交织密切,仿佛是国王一家的微缩版。直观来看,故事中父子、君臣关系在权力面前受到考验,这是悲剧的诱因。但是权力的争斗是无止境的,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着各种权力的博弈,那些所谓善良的人该如何阻止悲剧的发生,那种被后人高声称赞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举除了成全了身后的名誉,是否发挥了实际的效用?莎翁的戏剧中还留存着许多可以讨论的关于人性与生存的问题。
在第二幕第三场“荒野的一部”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李尔王在看清两个女儿的真实面孔之后,顶着狂风暴雨愤然出走,在荒原中,有这样几个人因机缘巧合再聚首——李尔王、肯特、葛罗斯特、爱德伽。肯特之前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李尔王驱逐出境,乔装改扮之后以卑贱的奴役的身份跟在李尔王身边;葛罗斯特因不忍老国王在外受苦送去补给,但此时已经被爱德蒙背叛,成了被逮捕追杀的对象;爱德伽由于父亲听信弟弟的谗言而被追杀迫害,此时只能装疯卖傻。在荒原上,他们同是被抛弃的人,是在父子、君臣关系中失败的一方,同时也是良善的一方。肯特、葛罗斯特、爱德伽不必多说,李尔王的狂妄和固执在儿女的恶毒心肠面前也并不是多么十恶不赦。除了以上四人之外,远在法兰西的考狄莉娅也同样是被抛弃的善良人。
他们的遭遇到底是谁的责任呢?诚然李尔王的昏聩和坏人的恶行是无可否认的,那么好人就不必为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负责吗?一切矛盾要从考狄莉娅说起,她明知自己的国王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却为了保持所谓的“真善”而不愿说句讨他欢心的好话,从而埋下悲剧的种子。女儿对父亲的一句奉承真的就会污染了她心中的美好品质吗?这或许未必,如果内心坚定,说一句半句违心的话也无伤大雅。肯特是一位中正的大臣,但是面对这样一位君主的时候,“死谏”或许并非是唯一的明智之举。爱德伽更是轻信而疏于防备,这让爱德蒙有了更多可乘之机。由此看来,风雨夜中被抛弃的人们并非全然无罪——过度的耿直和善良也是一种罪过。
保有那些美好品德的前提是生命不受到迫害,想要做到这一点,在善良之外,起码还要有一点必要的转圜。掌握了权力的善良才能发挥出善良的最大效用,反之则是对恶者的纵容。当人们意识到一种病症,下一剂猛药固然是重要的,但更多时候需要保守治疗。
正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