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遇见》读后感
作为一名 35 岁只有初中文化的家庭主妇,当我翻开杨天真的《去遇见》这本书时,内心五味杂陈。起初,我甚至带着一丝抵触,觉得这是那些职场精英、高学历人群才会有共鸣的读物,与我围着锅碗瓢盆、操心孩子尿布奶粉的生活相隔甚远。然而,随着一页页的翻阅,我竟深陷其中,像是在黑暗中摸索许久后,突然看到了一束光。
书中提到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天生的强者,也没有谁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大家都是在不断地试错、摸索中成长。”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想想自己初中毕业就步入社会,没几年便嫁人生子,一头扎进家庭的琐碎里。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睁眼是早餐、家务,闭眼是孩子的哭闹,似乎早已忘记了自己也曾有过梦想,有过对外面世界的憧憬。我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看着窗外的广阔天地,却觉得那与自己无关。和那些一路升学、在职场拼搏的同龄人相比,我自卑到了尘埃里,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被时代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杨天真还写道 “做自己,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你可能要与周围的期待背道而驰。” 这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在家庭里,丈夫希望我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需要我全方位的照顾,公婆盼着我做个传统的贤妻良母。我努力迎合着这些期待,渐渐迷失了自我。我不敢提出自己想要学画画的想法,怕被说不务正业;不敢在累得腰酸背痛时喊停,怕被指责偷懒。可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啊!我的喜好、我的需求,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被无情地忽视。我突然意识到,我如此痛苦的根源,是我从未真正地为自己活过。
书中讲述的一个个真实故事,那些跌倒又爬起、迷茫又坚定的主人公,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的怯懦与不甘。我不禁问自己,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了吗?不,我不甘心!就像书中反复强调的,人生有无限可能,只要我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早上,我不再只是机械地准备早餐,而是哼着小曲,尝试用新的摆盘方式,让餐桌多些温馨;孩子午睡时,我不再刷手机消磨时间,而是拿起画笔,在纸上涂抹着那些藏在心底已久的色彩。当我第一次画出一幅简单的风景画时,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那是一种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满足感。丈夫看到我的画,虽然没有太多夸赞,但眼中闪过的一丝惊讶让我知道,我在慢慢让他看到不一样的我。
杨天真说 “所有的成长,都是因为站在了舒适区的边缘。” 我深知,对于我这个在家庭主妇舒适区待了太久的人来说,每一步改变都伴随着艰辛。有时候孩子生病哭闹,画作只能半途而废;有时候家人的不理解,让我委屈得偷偷落泪。但我没有放弃,因为《去遇见》这本书就像一位无声的挚友,在我动摇时给我力量,告诉我坚持下去,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重新审视了家庭与自我的关系。我发现,当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成长时,我并没有成为一个失职的母亲或妻子。相反,我变得更加积极乐观,这种情绪感染着家人。孩子会好奇地拿起画笔和我一起涂鸦,丈夫也会偶尔帮我分担家务,让我有更多时间去 “折腾”。原来,自我成长与家庭责任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滋养。
然而,改变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我报名参加了社区的绘画兴趣小组,本以为是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却遭到了公婆的强烈反对。他们觉得我就应该把精力放在照顾家里上,出去抛头露面学画画是瞎折腾。那一刻,我委屈极了,仿佛又被打回了原形。但我想起书中那些冲破重重阻碍的故事,我知道,如果这次妥协,我可能就再也没有勇气迈出家门了。我耐心地和公婆沟通,向他们展示我的画作,讲述我内心的渴望,慢慢地,他们的态度有了转变。
《去遇见》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禁锢多年的心门;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黑暗之路。它让我这个初中毕业、35 岁的家庭主妇明白,学历、年龄、身份都不是束缚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枷锁。无论过去多少年,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我们怀揣勇气,敢于去尝试、去探索,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见全新的风景,遇见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回首过往,我曾在自我否定的深渊中徘徊;展望未来,我充满希望,脚步坚定地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我会带着这本书给予的力量,一路向前,去书写属于我的精彩人生篇章,让那些曾经轻视我的人,那些我内心的自卑与怯懦,都成为我蜕变的见证。因为,我值得拥有更好的一切,去遇见,去拥抱,去绽放。
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或许接踵而至,但我不再害怕。我会把《去遇见》放在床头,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人,只要我不放弃,梦想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让家人为我骄傲,让自己为自己自豪。这,就是《去遇见》带给我的改变,一场从灵魂深处发起的重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