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最近阅读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出生在奥地利的犹太人,这本书主要讲述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初次接触这本书是2017年,在樊登读书会听到这本书,想要更多的了解生命的意义,于是便购买了纸质书。现在,我又翻出在书柜中存放了很多年的这本书,开始了第2次阅读,书中颜色标记、红笔标注的地方依然那么的显眼,现在重新再读时,发现对于这些标注的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探索生命的意义,那我们的生命意义到底什么?作者弗兰克尔用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一步步教导我们怎么去了解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历程,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心理学家杨霞老师说:孩子从5岁开始有了探索生命意义的欲望,想要去了解生死,7岁的时候会问我从哪里来?13、14岁的时候会有疑问我要到哪里去(或者是我以后要做什么)?25、26岁的时候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已经34岁,早已经过了问这些问题的年龄,但我现在开始去探索仍不迟。
我这一生可以肯定的是再也不会经历像作者那样的极端处境,但在生活这个修炼场内,在平淡无奇与日渐麻木的生活状态中,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呢?然后用这个意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习惯并坚持下去。
前两天重新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中有一个心灵演练。假设你要去参加一场葬礼,你停好车,怀着悲伤的心情走进教堂,穿过放着音乐的大堂,来到棺木前,发现原来躺在那里的是自己,你是来参加自己的葬礼,亲戚朋友们轮番上台发言,第一个也许是你的爱人,然后是你的子女,再是你的朋友,最后是你的领导,你希望他们讲什么?你又有什么要对自己说的?我拿出笔记本,认真地沉入这个演练中,将设想问题的答案一一写了出来,写到最后,我发现主要集中在温暖、有亲和力、睿智、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对生活的充满热情等,在这些与金钱、名利、事业无关的词语就是触及内心深处的某些价值观,在这些基本价值观影响下我所做的一切事情,最后都会成就我生命的意义。
从2016年开始,以生育我儿子这件事为导火线,将隐藏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直接作用在我身上,并影响了我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工作关系,那时候我知道如果我不作出一些改变,就会走向更坏的结果。于是那一年我开始了跑步,那一年我开始了听樊登读书,那一年我走进了健身房,我想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开始了探索生命意义的旅程。
2018、2019年是我跑步最频繁的2年,参加了多场马拉松,有全程、有半程,还有30公里的越野赛,在奔跑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自身方面来讲,如意志力的锻炼、减重20斤、体脂率最低达到了21%,获得了独自外出的机会,心灵得到了放松,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他方面: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参观了各地的美景、品尝了各地的美食。在收获这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是家庭矛盾,陪伴老公、孩子的时间相对就减少了一些,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所以我也进行了反思,我跑步的目的是什么?
人生应该是多维度、立体的,在单一方面投入太多,势必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失衡,如何维护生命中每个阶段的动态平衡,是我面临的课题。如果将人生划分为多个阶段的话,那我所在的这个阶段尤为重要的中年阶段,我想首要任务除了找到自己外,还要在工作方面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在家庭方面能与先生一同挑起养家的重任,在养育孩子方面要做一位榜样的妈妈,同时我还是一位女儿,要关照家中年老的父亲、母亲,想到这些,也许我应该做出一些调整了。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内心的挣扎,我决定减少跑步的时间,增加学习的时间,以外学内修为主。2021年,我参加了樊登读书线下沙龙活动,想要将我从2016年到2020年累计听的200多本书的知识运用的实践生活中,主要包括亲子方面、个人成长方面以及沟通力方面,接下来我还要学习《论语》以及通读中国历史。
鼓足勇气作出调整,也需要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斗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我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应该从哪些方面付出努力,慢慢地我获取了自己的内在力量,有了自己的衡量标准:评判标准来自内在,而非外在的人或物。也许这就是现阶段我探索生命的意义所在。
当然,未来还很长,《百岁人生》中说我们都将活到100岁,寿命更长的时候,身份的界定将更多地依赖于你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的起点。我们应该记住,更重要的应该是平衡工作和生活,我们的无形资产——家庭和朋友,兴趣与激情则是我们终身幸福的最大来源,而寻找意义则可以指引我们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