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序言开始,就看哭了很多人。因为它太真实,作者采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写出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无奈现状,已人到中年的她,无法完美做到上下兼顾,身为独生子女,面对父亲的走失、亲人的离世、母亲的衰弱……每一件事都得亲力亲为,她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商量,可以分担,只能独自面对,独自承担,一如小时候生活在蜜罐里的她,独享父母的爱,现在必须使出洪荒之力,再把这份爱竭尽全力回报给父母。
花儿的父母跟我同住一个小区,我跟叔叔阿姨也是熟识的,在花儿的朋友中,可能我是唯一一个近距离见证了叔叔从最初的失忆到病情一步步加重的人。
那些日子里,阿姨总是领着叔叔在小区里散步,有时候手挽手,有时候一前一后。叔叔总是戴着一顶男士礼帽,很绅士也很孩子,步履缓慢地乖乖跟在阿姨身后,一起走向阿姨要带他去的地方……如今再读书中的文字,那些章节,那些段落,那个向她表达深深爱意的爸爸,那个因为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而“低头”的父亲,总让我忍不住一再泪目。
花儿的这本非虚构写作的书,让我想起《开场——女性学者访谈》一书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说过的一段话:“写‘我’也可以写出尖锐、深刻、强大的主题,因为‘我’是‘我’和历史、‘我’和时间、‘我’和命运之间重要的连接……”
花儿身为一位女性写作者,她写出了‘我’和时间、‘我’和命运之间重要的连接。通过自己的生命经验来书写患病的父亲,书写日常的平淡和琐碎,而这样的书写,恰恰体现了它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因此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书还没有来得及在网络平台上上架,就已经开始加印。每一个人都从书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爱的传递与延续。跟父母隔阂多年的一位女朋友,看完书,憋着泪,写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伤痛,勇敢揭开伤疤,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她说:“我想我可以爱他们了。我已经慢慢生长出了,自己的那些温柔的力量。”
而我,也是流着泪看完这本书的。从小生长在有爱的家庭里的花儿,长大后也会很温柔地爱他人,她的身体里充满了爱的力量,不会轻易被打败。
花儿在很多章节里,都写到紧握着爸爸的手,给爸爸拥抱,甚至给爸爸洗澡。
而这一切,对我来说,何其艰难!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在爸妈面前撒过娇。作为家中的长女,我从小就是妈妈的小帮手。对父母,我既尊敬、又顺从、还害怕,唯独不亲近。以至于当他们年老时,当他们步履蹒跚时,我的手无法做到自然而然伸出手去扶他们,如果跟他们肌肤接触,会让我感到十分难为情。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我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自我调节过程,才最终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但还是做不到随时随地伸出手去握住他们的手,更别说拥抱了。
我一直记得花儿在新书扉页为我写下的那句话:“亲爱的竹子,每个人都在生活的风暴中旋转,我们尽可能转得美一点!”
花儿将爸爸给她的无条件的爱,也给了儿子。“我相信他,爱他,坚信他会一天比一天更优秀,帮助他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让我们都在变得更好的路上,前进一步,再前进一步。”这样的爱,让儿子从小到大,即便上了大学,也能跟她倾心交谈,彼此鼓励,相互依靠。
花儿的儿子小王子喜欢摄影,也是一个心里装着满满的爱的孩子,他最近拍摄的一组照片,将镜头目光对准了普通人:守摊的白发老太太、外卖小哥、用摩托载着液化气罐行驶在路上的中年男人……我是在花儿的公众号里看见的这一组照片,非常打动人。花儿用文字表达看见,小王子用镜头表达看见,同样的情感在她们母子间传递。
图片小王子捕捉到了快递小哥脸上的光
好朋友娟在《我眼中的五瓣花》里写:“当我们翻开书,阅读这样的文字,重新观照自己的内心,我们是沉默的,流泪的,略带反思的。当然,又是笑着的,感觉力气一点点从心底里、从身体内生出来,直到阅读结束,发现自己更强壮,更透明。”
是的,花儿就是那个触底,也无须拼命反弹,向下,也能探得洞中光亮的人。
她把父亲给予她的爱,化作泥泞中的糖霜,分享给大家。再将她的温暖,变成一束照亮他人的微光。
她说:“人终其一生,要学会成长,一定要有担当,有能将苦难熬成糖的智慧,将杂乱的一切揉碎再重组的勇气。”
是的啊,“没有人活得轻而易举,如果下雨,就请打开雨伞吧!”今天真的下雨了,我借用花儿的这句话,让行走在雨中的我们都打开雨伞吧!
也愿花儿这本充满爱的生活记录的书,这本具有社会情怀的个人家庭史——《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能被更多的人阅读,影响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