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认知中,李斯是一个过大于功的人物。尤其是他年轻时使用厕所里的老鼠和粮仓里的老鼠来比喻人生,让很多人质疑他的人品。
都说一俊遮百丑,反过来也一样。《史记》里描述的沙丘之谋和后来的恶劣影响实在太让人印象深刻了,而作为谋划参与者之一的李斯也以一种耻辱的方式从史书上退场。
实际上,李斯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官员,虽然很多举动有他自己的个人野心,但客观上确实也促进了帝国的统一。
他在位期间,对秦帝国的发展和统一多有建树。后来的沙丘之谋中的秘不发丧确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当时远离首都,皇帝驾崩的消息如果传出去恐怕会有更多变数。虽然有过倾轧同僚,包括杀死韩非的行为,但从秦国视角看,李斯的一生确实有功于帝国。
李斯也非常有才华,著名的《谏逐客书》就是出自他之手,甚至连惜字如金的司马迁虽然对李斯后期的行为有所批评,但还是将他的不少文章通篇摘录到《史记》中。
也许如果没有出仕秦国,在他的老家上蔡,他也能在打猎归来之后写下几篇像是《黄犬赋》之类的文章流传后世。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句话可以看到李斯性格的底色。
历史没有如果,年轻时不甘平庸的野心与雄心让他离开了故土,踏上一条追逐权力的流血的仕途,在这条道路上,没有所谓容错率可言,一步失误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一路披荆斩棘,却在平生最后一役折戟沉沙。而最后的失败不仅是肉体的死亡,一并被埋葬的,还有他半生为帝国的图谋勾画,人们记住最多的似乎只有沙丘之谋和后来胡亥在位时那些荒诞的黑色幽默。
作为经验老道的政治家,李斯能够打败一切帝国体制内的对手,但是赵高这个人太特殊了。
李斯的老同学韩非曾经在书中写过君主身边的“八奸”,一曰同床,枕边人的影响永远是最大的,比如面首嫪毐就曾影响过赵太后的决定。二曰,在旁,就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他们不起眼但是却是皇帝的传声筒,赵高就是这个在旁,他一念之间就能改变和干预废立,也能挡在新皇帝和李斯之间屡屡作梗。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让李斯吃尽苦头,最后彻底
三曰父兄,宫廷斗争中,父子兄弟反目比比皆是,利用主公的父兄做文章干涉国事甚至谋反常有发生。四曰养秧,就是大兴土木,空耗国力;五曰民萌,就是收买人心,为自己所用;六曰流行,就是散布谣言,让形势对自己有利;七曰威强,就是以下克上,比如汉末的董卓拥兵自重,不把年少的皇帝放在眼里;八曰四方,就是利用其他诸侯国势力来影响本国君主,这一点在纵横家中比较普遍。
无论如何,李斯没有斗过赵高,虽然很多时候,常常把沙丘之谋的李斯和赵高相提并论,感觉上二人当时沆瀣一气。但客观上看,李斯对于秦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著名的《谏逐客书》为帝国留下了大量他国人才,当然李斯自己就是楚国人,秦王的逐客令对他自己而言也是一次危机,这封奏折到底于公于私各占多少很难评价,但无论如何,他还是帮助帝国走向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因此对于秦帝国来说,李斯是有价值的,他就是帝国的领航员,有他在,帝国可以顺利航行,而赵高就像一个因为某种不满而试图凿穿船底,让所有人一起同归于尽的疯狂乘客。
习惯了文斗的李斯最终对付不了赵高的流氓打法,反正历史没有裁判,帝国原来的游戏规则在秦始皇死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模糊了。最终李斯一族被满门抄斩,临刑前,李斯的记忆再次闪回到过去和儿子在上蔡打野兔的日子。也许这就是他整个人生最快乐的日子。
如果是电影,到了这一步,就会有人出现拿着诏书大喊“刀下留人”,但历史不是电影,也没有所谓的主角,只有赢的人和输的人,活人和死人。
杜甫有诗云: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也许让李斯重新选择一次,也许他还是不甘心上蔡平庸的日子,在某一天毅然决然的离开妻儿,去他乡求学,去他国仕官。
在那个年代,出仕是不甘平庸者唯一的出路,而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一路走来,满眼血腥,曾经的纯粹的初心被后来的满腹阴谋取代,昔日的真挚友情变得轻如无物,最终,忘记初心的李斯终于在这条流血的仕途上迷路了。
而在李斯之后,仍然有更多人或为了个人野心,或为了忠君报国,或为了崇高理想,前赴后继的踏上追逐权力的仕途。
而对于权力,作者这样形容:
易牙来说,儿子是拿来烹的;对吴起来说,妻子是拿来杀的;对汉唐皇帝来说,女儿是拿来卖的;对刘粲来说,庶母是拿来睡的;对刘子业来说,姐妹是拿来奸的;对杨广来说,老爸是拿来弑的;对赵光义来说,兄弟是拿来砍的……权力喜欢这样的表演,它从不闭上自己的眼睛。红颜会化成骷髅,英雄将沦为白骨,官员的坟茔上长满荒草,皇帝的陵墓旁游人拍照,只有江山依旧,权力不死。有谁能夸口是他在驾驭权力,而不是被权力所驾驭?以速朽之人生,驾驭不死之权力,吾未之信也。
正如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名言所说:“指环王也是指环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