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读后感
我推荐的书籍是由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和星球出版社联合出品的《这里是中国》,全书涵盖了诗、动植物、人文等丰富内容,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重新解读中国,让读者了解中国在时间长河中的起源和变迁、生命和文明的孕育及成长。
这本书以三级阶梯的顺序介绍了中国。也正是三级阶梯的地形特点,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级阶梯介绍了中国现存最伟大的荒野可可西里,既荒野又文明的阿里,有最密集山脉和极致风光的横断山,因毁灭而创造的九寨沟和人称“蜀山皇后”的四姑娘山。第二级阶梯介绍了“犁庭扫闾,一统西域”的伊犁,被称为“死亡地带”的罗布泊,最多元、包罗万象的甘肃,古老而鲜活的城市西安,最具人间烟火气的成都,“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梵净山。第三级阶梯则介绍了造山造水造中华的河南,拥有无敌生产力的浙江,有无数开拓者传奇的福建,包含了一座美学史的青岛和人间天堂江南。
中国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各种地形、地貌一应俱全——从陆地到海洋,从高山到低谷,从火山到冰川,从细流到大河,从沙漠到湖泊。高寒的青藏高原、干旱的大西北,以及相对温暖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共同构成了中国基本的自然地理格局。而大规模的景观塑造,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来完成。正如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所说:“中国景观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气候,而是人民。”
人类对中国大地的改造是从智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的,持续4万年至6万年的人口繁衍,村落、城池拔地而起;持续1万年的农牧垦殖,耕地、家畜遍布四方;持续百年的现代工业的狂飙突进,公路、铁路通达天下。
正如本书推荐序中所说,以地理的视角探索中国,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中国地域广大,景观丰富。同时,中国大地上的人类活动也是广泛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群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并创造出中华文明,所有这些都是今天中国的组成部分。
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是数量庞大的地理知识科普和精美的插图,而是蕴含在其中的独特的人文文化。公元前的中央集权曾为中国带来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但除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宗教对人力资源的调动也不容小觑。人们凿山破石,修建大佛,中国东部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不论它们海拔多少,都广布着寺院和庙宇。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对地表景观的影响更为显著。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内,该佛学院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藏传佛学院。在四川色达,信徒们完全自发地建起住所达上万间的红色房屋,形成了令人震撼的景观。1978年,一场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开启,全新的现代科技、更加自由的市场,以及政府极大的调动能力,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人制造地表景观最关键的时代。
通过好的地理科普作品,激起大众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发大众的自豪感,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理解环境与人类相互作用,为当下和未来负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难得的事。而这本书,还只是一个开始,星球研究所将这本书视为“阅尽中国的第一步”,事实上它也并不能覆盖中国所有的山川、地区,它更像是一个浩瀚工程的概述,一份对未来要展开的工作的期许。但总有一天,我们定能阅尽中国的方方面面,实现不可能实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