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生活研究》读后感1200字

2022-11-02 08:33:15  本文已影响人 

《生活研究》读后感 洛威尔

本来是这样:我最近读了太多欧陆“真言诗”后很怀念读惠特曼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作品时那种较为“文学”的状态。于是随意在书架上找了找,就看到了这本书,名字就非常吸引我,再看简介,一是《海豚》的作者,二是普拉斯的老师,又恰好和威廉斯一脉相承抵御艾略特现代主义过于晦涩的意象追求。于是就借来看了。在这些前理解以及我个人的写作追求的前提下,我很不喜欢洛威尔(当然从这里往下这个专名都是指读这些翻译过来的诗歌时我指称的虚拟作者)的大部分作品。首个集子不谈,《生活研究》以及《为联邦将军阵亡将士而作》里面好作品不少,《在大洋附近》里的《中央公园》也算有意义的尝试(可惜和惠特曼差的远)。从《历史》开始,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意象筛选、语句组合以及内容上的匮乏。

简单来讲,如果说洛威尔最早跟着兰色姆学习因此有新批评追求的张力玄学诗色彩,那么《生活研究》里他就开始了意象诗和偏口语的浪漫派诗歌的融合工作,在《出售》等作品上完成的非常合适。对于词汇的组织,一开始虽然是意象式的,“可怜又羞怯的玩物,/由浪子的敌意所安排”,但并没有走向语义的短路,反而是意思的提醒。之后,各种美国的经典物件开始出现并被分析,“空荡,敞开,亲密”,快速地对物件进行简短地处理,一方面使得“家具”进入了悲伤的诗歌氛围,另一方面没有破坏家具在日常生活里的那些“原生”特质。最后一句“母亲倚在窗口出神,/就好像在火车上/坐过了一站。”在语义、词汇的简单性、生活性和深度上达到了平衡,生活-火车-时间的关系,火车坐过站时的真实感受,以及母亲那颇具独特性却也真实的反应汇聚在三行之中,非常巧妙。可以说洛威尔在《生活研究》为核心的几个集子里试图认真处理那些深度极端不足但是饱含着情感与“具身经验”的对象,比如《国家地理杂志》、眠尔通、伐木以及中央公园。这种美国式的,也就是如今全球式的现代生活物件在威廉斯处更多保持其原有的生活气息,洛威尔则同时要保持它还要分析它,家具遮蔽又承载了家庭关系的微妙,同时家具还是家具,不会失去这一基本功能,让读者几乎“直接”将其计算为某种隐喻。让两种完全不同的功能组合在一起是洛威尔最独特的地方。但是,《中央公园》里过度的分析欲望使得它最多只能算是较长诗歌里类似写法的尝试,还算不上杰作。

接着,合理怀疑《历史》是这种膨胀的分析欲望的症候式体现。就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形式来说,既不陌生也没张力,词汇软绵绵的,很明显缺乏小聪明之外的智慧,更读不出什么风格。如果这不是现代主义诗歌,那这些不透明的晦暗意象便是语词挑选上的不检点。我一度觉得这个集子像是文青初学者读了一堆历史书后的诗歌尝试。再往后的几个集子在各种文辞的掩饰中试图分析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但这种掩饰的过度导致作品基本上彻底艾略特化了,除了一两首能够透过语词读到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基本上都在做无谓的捉迷藏。他对艾略特的评价此时完全可以给他自己:他实打实地迷失在才华横溢的谈话者的黑夜中了。

p.s.我觉得对比普拉斯方向和布劳提根方向,洛威尔的问题更像是个人的,反映不出太多时代因素。译者的后记写的情真意切,翻译读来在节奏上以及词汇上都感觉得到心意,但我属实没读出来词语飘在空中的感觉,也没读出来洛威尔的挣扎。相反,我总有种他在各个层面上都不愿意到达深处,无论是生活、意象还是自己的症状,他都只是走到半途,安逸于此刻,然后不紧不慢地把挣扎压回去,变成优美的遮光片。当然,这本书作为一个目录,至少让我有了进一步阅读《生活研究》的契机,并且避免了很多时间上的浪费,所以还是物有所值吧。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一件很小很美的事》读后感1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