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面读了《杨绛传》,因此多了一分熟悉与亲切。
这本书是一本回忆录,杨绛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杨绛先生的文字特别朴实,但读来特别温情,且有力量,非常美好的感觉。
全书读完,我感受到大学者家庭浓浓的书卷气,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处事哲学、夫妻之道,以及三口之家互相之间的互动,还有两位先生给女儿钱瑗的家教,读来格外温馨,让人心生向往,致敬先生,向先生学习。
两位先生的处事哲学
这是爱国,也是处事。
快解放了,到处人心惶惶,但两位先生虽然不唱爱国调,但绝对不愿逃跑,不愿出国。
先生在书里这样说: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反观我们现在,太多国家培养的人才,纷纷都跑到国外工作、生活。
甚至于当下全球依然疫情严重的情况下,仍然很多人对国外,心向往之。
这与两位先生,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于请客吃饭,先生这样处理。
“请吃饭,能不吃就不吃;情不可却,就只管吃饭不开口说话。”
自己则是,别人说一句,要回过去十句,要么强词夺理,要么好为人师。
看看自己,再看看杨绛先生,实在是难为情啊!
关于识人,杨绛先生这样说。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做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做绳子使用。”
意思就是,待人,我们要像读书一样,看别人的长处。而,企业家、政治家选人、用人,则要像使用绳子一样。
除了两位先生的处事哲学,还有一家人的互动,让人觉得特别美好,特别羡慕。
三口之家爱的互动
记录美好点滴,积攒“石子”回味
【锺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平时家居琐琐碎碎,如今也都成了“石子”】
看了杨绛先生写的这段文字,我更坚定和儿子一起将“我们一起写日记”坚持到底。日记写下的,就是我们家的“石子”呀,时不时,或者未来的每一天,拿出来把玩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除了“石子”般的互动,还有,钱瑗给爸爸的各种画作,给妈妈搭配的营养食谱。
良好家教,造就独一无二的钱瑗
两位先生的独生女儿,从小过目不忘,长大读书超级厉害,无一不受学者父母的影响。
读书超级厉害,休学在家的钱瑗,起初由杨绛先生自己教,后来由她自己学,厉害到考高中时,代数得满分。
这个是不是基因遗传呢?一家三口,读书都好厉害。
因为爸爸妈妈好读书,所以钱瑗也好读书。
后来,钱瑗留校北京师范大学,做教师队伍的一名尖兵,直至英年早逝。
钱瑗被杨绛先生视为生平杰作,钱锺书先生认为的“可造之材”,爷爷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她参与编《英汉小词典》,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北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由钱瑗评定……
一家都是大学者呀!
两位先生的夫妻之道
钱锺书给杨绛先生的评语——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无疑是给一位女性最顶级的评价啦!
钱锺书先生对杨绛先生的“不要紧”深信不疑,而杨绛先生确实都能一一搞定。杨绛先生的小小身材,大大能量,灯会修,门会修……太厉害。
两位先生非常恩爱,年轻时即是如此。
在书里,我读到钱锺书先生给杨绛先生做早餐,还端到床头,满满的都是爱。
读到杨绛先生为了钱锺书先生想要吃红烧肉,一步步摸索、学习,直至成功!
读到钱锺书先生调皮捣蛋,在杨绛先生脸上画花脸。
读到杨绛先生剪子剪虾,觉得虾子痛到抽抽,从此不敢弄虾。
杨绛先生在书里这样描写两人的相濡以沫——“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负困难。”
杨绛先生非常爱她的先生钱锺书,她说~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
在处理先生清华去留的事件上,杨绛先生采取中庸态度: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说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 。
这一点特别要像先生学习,学习她给对方空间,而不是强求对方同意自己的建议。
一本好书,一次成长,读《我们仨》更是如此。
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处事哲学、夫妻之道、给孩子榜样力量的家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互动,都是那么值得学习,斯人已逝,我辈唯有传承以表敬意!
我是杰妈,致力于通过阅读&写作,帮助妈妈,成长孩子,幸福家庭的杰妈,欢迎亲爱的你加入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沉迷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