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章,不免对钱钟书先生的爱情感到好奇。大千网络世界里对杨绛先生更多的是批判与不屑。对先生的容貌,对先生的文笔,再是与张爱玲进行对比。人都是这样,自以为是吧。我明白作家写作都会以美化自己的生活,我们亦是如此呀,总会夸大自己的幸福,但是快乐不就够了吗?大家每天见到的不幸的事情已经很多了,保留一些美好,夸大它也无伤大雅。杨绛先生在别的书中描写自己如何优异有多少爱慕者,网友们就开始跳脚了,觉得男人只为美人所动情,在新中国初成立期我看未必,局势的动荡,大家为了一口饭都要想尽办法,而我们居然纠结的是作者的容貌问题,着实可悲。我不在意作者夸大,他是个作者,他能写出《我们仨》这种能打动人的书籍,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哪怕她再没能力,她也有人生成果译著《堂吉柯德》,而我们愚昧的晚辈却在执着于钱夫人的外貌。哈哈哈哈哈。并有人说,杨绛没能力,考进清华也没有能力毕业,肄业的她在清华最大的收获就是他先生钱钟书。这话真是比山西放了100年的老陈醋还酸。
我们活在一个每天能吃饱喝足还能追寻自己梦想的年代,我们有希望有寄托,也有冲劲,有梦想。书中的钱氏夫妇,在70年前就过上了这种生活,不免感叹到知识的力量,资本的力量,真的厉害也真的让人嫉妒。杨绛在回忆中写道:钱钟书在她生孩子期间,搞砸了很多的事情,都是她在安慰到,没关系,我会修。这种松弛感,才是两人可以长久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原因吧。夫妻之间的关系,很微妙,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其实很多。比如:给对方足够的安全感,能补足对方的短板,相处的松弛感,无微不至的关照,最重要的是,一直陪伴在身边。虽吃尽苦头一路奔波,居无定所,但是他们却依然相守相依,从未想过要放弃。钱瑗的出现更是让家的力量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都是单独的个体,但是我和你加起来就变了我们,有了孩子就成了我们仨。这个书,前半段是梦境,她让我摸不着头脑,也让我觉得压抑,在钱瑗去世的片段里,确是让我体会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要作为一个妈妈,真的太不容易了。后半段在欢笑复杂的心情中阅读完。欢笑是钱氏夫妇相处的方式着实让人觉得可爱发笑,复杂是对“家庭”这个词有了新的认知。我很畏惧成为一名母亲,更是害怕成为一个不合格的母亲。给人生孩子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但是,家庭里好像没有孩子确是不是那么的完整,也懂得爸爸这个角色比起妈妈更加重要,虽然钱钟书在圆圆小时候,极少陪伴在身边,但是他们的相处却还是那么的融洽,如书中所说他们是“哥们”圆圆从小就担任起照顾妈妈的责任。更是父母的骄傲与依靠。这是我活到27岁所没能感受过的。我羡慕,又不羡慕。羡慕是希望有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不羡慕是,我的爸妈也很好,他们身体健康,还能唠叨我,我也很感激很知足。这本书,即是悼念,也是告别,更是杨绛先生认清事实的一个方式,生死离别。才是我们最痛心的事情,我还不知道失去挚爱的滋味,大家都在好好活着就足够了,乘着我们还年轻,勇敢的去爱吧,勇敢的去做,意外和未来都会来的,只不过是时间顺序问题。我很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好好爱自己,爱亲人,爱想爱的人。把握着生命流逝的时间,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想见的人一定要去见。反正都会后悔,那就留住快乐吧。
因为《我们仨》又去看了《围城》的电视剧。演员演技真的一级棒!完全与我大学期间读这本书时所感受到的状态一摸一样!很全面的诠释了小说人物的状态。围城的读后感就不写了,现在已近一点多了,眼睛迷迷糊糊睁不开了。祝愿大家的家庭生活也如杨绛先生所描写的那般轻松、快乐、且自由自在。争执肯定会有,但是办法一定会比问题多!希望我们会因为无聊的事情吵架的同时,也能想到他是你挚亲的人,请少伤害她。
毫无逻辑的碎碎念到这儿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