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读后感
疫情居家,每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多了,随手翻翻的书也多了。
读汪曾祺的《山河故人》,看他说自己“吊儿郎当”,自由地生长,有时读书读到鸡鸣才回宿舍休息。
说起沈从文被问:为什么西南联大八年,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培养的人才比北大、清华三十年的都多。答曰:自由。
的确,西南联大以自由和民主为教育的核心,尊重学生的兴趣、意愿、自主选课、调换院系,学生随时向老师请教等。
张曼菱在《西南联大行思录》后记中说:“教育是灵性和理性的产物,而不是生产间式的流程。……一个不重视和关注人们性格和灵魂的地方,是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
西南联大的教育培养了有灵性、理性、创造力和爱国情怀、砥砺奋斗的英才。作为小学教师的我,在小学阶段又该给学生什么呢?
翻开《小学学什么——英才是这样炼成的》,我发现答案,依然是“自由”。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就指出,自由是生命的最大目的,无论个人还是社会, 没有自由就不能保持活力,就可能‘陷于死亡的绝境’。”
“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而自得于后。”
山西省社科院的研究员智效民在《我的小学教师》中这样说。
可见,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时候,教师要给孩子自由,让儿童在舒展的状态下,吸收阳光、雨露与营养,自在地成长。
可看看身边,独生子女,分数至上,许多孩子物质富裕,精神极度不自由。每日被作业束缚,大人生怕孩子闲下来不知道做什么?作业、辅导班,一个一个赶场。
学校怕出安全事故,把入学到放学的所有时间做好分配,老师无缝对接,课间,各个位置都有老师值勤。只能在规定的教室门口附近活动,要轻声慢步,奔跑、兴奋地叫就是“疯跑打闹”。午餐后,不到规定时间不能出教室。
儿童本是活泼的年龄,是绽放希望与活力的年龄,可过多的规矩、规定限制了儿童的生长,儿童怎么发展自我?
我们不是不要规矩,不是不提倡“静能生慧”,只是希望,在规矩、规定之余,多给儿童生长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阅读,跑跳,游戏。否则,压抑久了,限制多了,有些儿童看似乖巧,内心是不服的。将来面对一些困难,是偏激或迷茫的。
复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杀害室友 ,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红楼梦》中贾瑞陷于情欲被王熙凤设局毒害也是悲痛。
近期,因为疫情,许多地方居家学习。其实这是舒展儿童的大好时机。减少奔波在路上,不必上一节又一节课,空下来的时间正好大量阅读,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自在无为中茂盛生长。
我儿子六年级,他在读了《三体》《银河帝国》之后对物理、历史、生物产生兴趣,让我给他买书。居家学习的课余时间自己看,还试着仿写小说。
课间,他常去阳台看小乌龟,有时带乌龟下楼散步。他听古典音乐,贝多芬、李斯特。他琢磨做饭,做家务,看我忙碌,主动做饭,和我轮流洗碗。
之前,我担心他网课不专心,自我管理能力不够,时常下课了悄悄看看。最近看他不是上课、写作业,就是看书。于是,我常提醒他“出来休息一下。”
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管得紧,把孩子朝自己期望的样子扭,忽略孩子本来的样子,还总说,孩子不自觉。都没给他自觉的机会,教他寻找成长的动力,他怎么自觉?
所以,当我和家长沟通孩子居家学习不如在校学习,家长不是想如何调整在家和孩子的沟通与陪伴,而是问:“网课什么时候结束?”
焦虑与痛苦源于对现实的抗拒。线上教学,纵然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条件,我们要积极看待,顺应现实,想尽办法,既给予人生引导,更赋予自由。
作为教师,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在作业上给学生积极反馈,为的是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心一直和你在一起。
课前,我还借助共享屏幕,给学生放音乐、看视频,演示查找资料,力求学生感受身体虽不自由,但精神可以自由,生活可以丰富,从而在感动与好奇中追问自己的方向与理想。
作业布置上,我是必做和选做同时进行。形式上,设有书写、诵读、阅读,劳动、运动、看纪录片等。让孩子的居家学习多样、多彩。
自由不是没有边界,自由不是无法无天,而是在正确观念与方法的指引下,让孩子如种子破土而出,逐日生长。
备注:
晚饭时,和儿子散步,我还说,这这俩月读的书比以往一年读的都多,每天被刷新思想,很有收获。
可读书时,零零碎碎的感受又多,一时不知以哪个题目统领这些“碎念”。
“要不,看看王开东老师的文章吧。我记得他十一左右写过一些读后感,看看他是如何拟题的?”我思忖着。
打开王老师的公众号,就想到了以《随想录》为题。后来,几个零碎的念头,只写了一个,就先以第一个观点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