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大数据取共性的思路,我发现:
大部分企业在那个时代崛起,是因为掌握了【流量的密码】——广告!
要么成为央视广告的标王,要么租下一艘大飞艇撒下无数传单,要么包下报纸的头版头条海陆空连番轰炸……
总之,花大钱办大事,造势就对了!
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史玉柱最早的发家史:
他给《计算机世界》打电话,提出要登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唯一的要求是先发广告后付钱。
史玉柱说:“如果广告没有效果,我最多只付得出一半的广告费,然后只好逃之夭夭。”
他的豪赌天性让他在两个月就积累到10万元,并在4个月后成为年纪轻轻的百万富翁,也是为日后创办巨人积累了第一桶金。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如此行径,足见那个时代的疯狂。
而这本书中记录的企业,和投资最像的一点就是——
他们的陨落和他们的崛起一样迅速。
想想投资中是不是很多人宣称自己短时间内赚到了大钱,而后又几乎是以同样的速度亏掉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吴晓波的书中记录的大多数企业衰落原因竟和他们崛起的原因一样——
都是媒体惹得祸!
简单举例——
秦池酒厂曾因成为央视标王而备受关注,却在来年被媒体报道“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开始走下坡路;
三株保健品以独一无二的行销方式(概括为:产品广告+形象广告,学术科研活动组织以及专家背书等)在保健品行业疲软时一枝独秀,却因不规范广告以及当年“八瓶三株喝死一条老汉”的新闻被压垮;
曾经的太阳神,作为中国第一个引入CI(企业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企业而备受瞩目,却也因广告过分艺术、不接地气等原因渐渐淡出市场……
当然,媒体只是一隅,更多的共性原因也可以归结为:多元化、不善管理以及种种财务问题。
而这一切,让我想到了风险投资的【进程决策】——
时时关注企业的进展,然后根据进展决定是放弃还是继续追投。
相信我,即便是价值投资,也不是傻傻的长期等待,而是——
不停地将过去认知与新获得的信息整合,再做出更理智的判断。
举例来说,过去我对TCL的判断基于家电和显示半导体;
但后来人家收了中环,光伏硅片的发展成为新的信息。
同时,我过去依赖价格低估的判断方法也在升级——
比如,现在对新技术的布局和国家政策等信息也有了更多关注……
综上,根据信息的不同和自我认知的变化,就会导致判断同过去有所偏差。
回到企业,不是所有的权力交接都如东吴的孙策孙权,也不是所有的战略转变都像乔布斯和库克——
打江山的未必善于守江山,守江山的未必能打下江山。
每个领导人都在某个时间段能发挥最牛的作用,但如果放错了地方,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再啰嗦两句:
1,豆瓣上有关于《大败局》里面的企业之后的最新进展统计——
有的东山再起了,有的“知天命”后换赛道了——他们都是成功的。
备注: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没有一定的成功定论。
2,《大败局》在硅谷看来,可能只是片面的概括,因为少了【过程调优】的注解:
即收到反馈,及时改进,矫正方向,重新崛起。
而硅谷的风险投资更看好的是第三次独立创业的连续创业者,因为成功概率最高。
因此,失败是可以被包容的。重点不是失败的结果,而是失败后的及时调整。
当然,投资,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