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

2022-07-11 08:50:11  本文已影响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这本书很早之前就放置在我的书架上了,不过从前翻过几页就没看了。这段日子,看到它出现在推荐书单上,因此下定决心读完。读完之后,首先是感受到灵魂的洗涤,其次是相见恨晚。不过相见恨晚并不可惜,因为随着年纪增大,我读了新书也读老书,发现某些书也是需要一定年岁和经历作为铺垫的。比如这本《文化苦旅》,如果放在早几年让我读,我也许不会像今日一样有那么多的感触。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秋雨,为人在文坛似乎很有争议,不过暂且抛开不管,但看这本被他视为“归家游子”的书。这本书中以散文的方式写了中外的一些地方游记,主要是中国的,因为我看的是新版,所以在后续还读到了几篇人物传记。从一块牌坊、一座寺庙,到沙漠隐泉、风雨书阁,包罗各地自然和文化景观,怀念人物的文章也写得极好。作者以文笔优美,立意新颖著称,他的散文还需读者细细品味,我不详细赞扬了,这里只提几处让我惊叹和思索的文句。

   在《沙原隐泉》中,作者看起来很怜惜生在黄沙深处的那一湾清泉,他在寻找合适的赏泉过程中领悟了有关人生的哲理,引起我的共鸣:“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仰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已无上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我看我自己,不过也是无法摆脱虚荣之心、渴求浮华之名的一类人,错把无法满足的贪念当做是人生的理想,倒不如脚踏实地,认清自己,抓紧一切时机,在此刻争取自足和自乐,放下比较和羡妒,因为即使攀到人生之顶峰也无法逃离虚无和孤独。在《黄州突围》中提到了苏东坡的《答李瑞叔书》,说苏轼认为“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这让我觉得看书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能让人读到经过作者剖析的前人思想,我想如果让我自己去读苏轼的原文,我定然是半知不解,但是经过秋雨先生的分析以及他后来的对苏轼成长的描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话的含义。在生活中,我也时常为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忧虑,会习惯性地迎合他人,但是这种为维护形象而不惜伪造形象的做法并不能真的消除我的忧虑,反而让我感受到自我的割裂。我易受他人情绪和观点的影响,这是我的弱点,因此我易于顺应他人,能得到他人的喜爱,但无形之中我也失去了自我。

   此外,还有两处文段使我落泪。一处是在《宁古塔》中,顾贞观因思念好友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这首词情真意切,让纳兰容若读完也是声泪俱下,加之前文对于吴兆骞所处的恶劣环境的描述,我为这对朋友被迫分离感到悲伤,也为顾贞观的重情重义感动。还有一处,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的最后发问,“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书生?”让我猛然感受到书籍和阅读带来的超越时空的力量,每个年代都有书产生,有书被毁,有读书人出生,有读书人死去,但是他们都会更替存续,书籍承载的思想和希望以及读书人的文化传承精神不会被磨灭。

   其实书中很多哲思都值得称道,关于极端主义的看法,关于墓地的中外比较,关于北欧的好汉精神的看法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内容。读余秋雨的散文,在地理上可以和作者畅游中外大地,在心灵上可以和作者畅谈古今人事,收获颇丰。作者在后续几篇人物记中写了谢晋、巴金、黄佐临、作者自己和母亲等人,甚至为自己的笔写了一篇祭笔。其中,写作者自己的故事这篇名为《寻石之路》,针对自己受到的诽谤作者进行了事件梳理和反驳。我不知道事情真相如何,但是看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作者是一个很有理性的文人,对这件事分析地非常客观冷静,尽管我更喜欢看的是他礼貌地驳斥那些暗中生事的小人的巧妙文句,因为这些句子让我想到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里面也有不少令人捧腹的文人批评别人的机智文句。还有,《天人对话》一文中,其实作者借助想象和三位已经逝世的人展开了对话,其中他与一位家乡神秘盗墓者的对话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华横溢,就像《红楼梦》林黛玉和史湘云轮流作诗一样,作者在想象中与盗墓者用整齐的短句相互交流了人生的心得体会,尽管有些为自己澄清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可因此就否定他的创作才华。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尤其是对于有强烈文化情怀的读书人和喜爱优美文段的读者。我相信在不同年龄阶段去阅读《文化苦旅》,肯定有不同的体会,但我的建议是不要低于20岁,除非你已经经历过很多事,或者已经阅读过很多书了。其实,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文化苦旅”究竟“苦”在哪里?我想,在未来重读此书时,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复活》读后感1100字
  • 下一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12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