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人世间》读后感

2023-03-03 09:22:01  本文已影响人 

《人世间》读后感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这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于2019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词。
这部书叙述了在东北一个小城里,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祖孙三代的故事,小说主要以主人公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示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2022年,同名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开播,一时之间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共鸣,成为“王炸”剧。
我是先被电视剧吸引然后才去读原著的。人世间,单单这个名字就让我喜欢,芸芸众生,茫茫尘世,我们都是人世间的一粒种子,向阳而生,逐梦而行,悲欢离合,温暖又苍凉。一个东北普通城市,一个光字片平民区,一户周家普通人,他们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未来命运如何。我是70后,小说中描述的很多场景和情节,陌生又熟悉。
追完剧,再读原著,就有了比对,比如小说中人物结局与影视剧中人物结局有出入,但我以为这种改编并不损伤原著的写作意图,老戏骨演员的出色演绎,很感人,而且故事整体架构还是忠于原著的。
整体来看,小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纵式勾勒,时间线上展示宏大、辽阔的时代背景,有诗史般的厚重深刻。
小说从1972年一直写到当下,以周家的三个子女为主角,串联起知青插队、三线建设、工农兵大学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下海、职工下岗、棚户区改造等不同时代的百姓故事,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梁晓声说:“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我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七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这几十年当中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
让现在的年轻人认识中国的过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白爷爷辈或者父辈的艰难历程,才会更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这是一位作家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这种大情怀熔铸了作品的灵魂,是支架,更是境界。梁晓声是一位严谨的作家,也是一位具有大爱和悲悯情怀的作家。他在花甲之年立志要写一部具有“年代感”的作品。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梁晓声正是基于这种庄严而伟大的理想信念,开启了以文化为载体影响世道人心的责任之门。
二、横式展示,以点带面,以周家祖孙三代的命运发展与时代接壤,以小见大,弘扬社会主旋律。       
父亲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从文革初期就赴川援建,常年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却无怨无悔。他朴实而传统,对儿子严苛,对女儿宠爱,是典型的中国父亲。他有中国式家长的独断,也有望子成龙的期待。
周家三兄妹中周秉昆排行老三,是小人物的代表,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他相貌平平,资历平平,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入狱事件,他的一生还会继续波澜不惊。他无职无权,无钱无势。这一点也是芸芸众生的写照。鲁迅先生说写小说就是要“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周家老三的塑造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他淳朴善良,踏实肯干,重情重义,一步一个脚印,为自己的小家庭努力奋斗。这种人性的光辉也是作者想要倡导的,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是低处的温暖,烟火中的微光。哥哥周秉义是周家长子,是大家眼中有出息的人,高高在上,官运亨通。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坚持原则,为家乡做了不少实事,是大家公认的好官。周秉义这个人设代表“官”,而且是一个好官,好官既是作者的理想,也是社会应弘扬的正能量。姐姐周蓉是周家老二,大学教授,知识分子的代表,她美丽善良,虽然任性,常给家人甩锅,但在工作上爱岗敬业,而且最终也在家庭亲情的感染下向美向善,这是作者的情感导向,也是读者众望所归。
周家孙子周楠,作为反面人物骆士宾性侵的遗留,在他身上既有母亲郑娟和周家良善的正向引导,也有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小说中周楠在亲生父亲骆士宾的拉拢下,虽有过动摇,向往自由奢华的生活,但最终还是选择坚定地和周家站在一起。周楠的结局,作者设计他因见义勇为而殒命,让“善”战胜其父遗留的“恶”,这是周家教育感化的结果,也是作者拨乱反正的良苦用心,虽然结局对于生者有些残忍,但也正由于他的死,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骆士宾的归宿和周秉昆的入狱顺理成章。
二、情节真实,主题积极,人物形象饱满,接地气,让读者有代入感。
小说中的事件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过的,更接近于人间烟火,与读者无缝衔接。周家祖孙三代在各自的圈子里努力奋斗,虽有波折,却也动人。父亲周志刚为祖国建设与家人聚少离多却无怨无悔;老大周秉义为官清廉,心系百姓,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却永不言弃。他一心扑在工作上,难免会冷落妻子,不顾及妻子的感受,忽略了妻子的需求。从这一点上看,他确实算不上一个好丈夫。但他同样也是良善的,他把妻子不会生育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对于亲情,他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弟弟入狱,身居高位的他,完全可以凭举手之劳为弟弟说句话,可他坚持原则,硬是没有。也许在众人眼里,他这个做大哥的未免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不顾念兄弟之情,但冷静下来想想,要想坚持原则,势必会因所谓的“冷血”而被人误解。老二周蓉身在高等学府,对工作兢兢业业。她任性率直,敢作敢为,曾经一腔热血追逐自己的爱情,发现丈夫出轨,毅然决绝与之分手。她淡泊名利,敢于舍弃自己大学副教授的身份,甘心做民办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她曾经漠视亲情,在读者眼中感觉性情凉薄,但终被亲情感化,融入大家庭。她是作者塑造的一位具有叛逆精神和独立自主现代意识的知识女性形象。她的两段婚姻,从感性到理性,一段充满浪漫主义的狂热,一段呈现现实主义的清醒。这是周蓉的成长,也是现代女性对传统女性的挑战。而作者塑造的郑娟,即周秉昆的妻子,则是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代表。她命运多舛,是个苦命女人,从小是个弃婴,花季又被性侵,怀孕生子又成了寡妇,还有一个视障弟弟,遇到周秉昆,新生活刚刚开始,又遭遇丈夫当啷入狱。这一系列的沉重打击,让郑娟这个小女人的命运充满悲情色彩。但最能打动读者的是,这个小女人身上“历经沧桑,依然温柔”的良善、坚韧。在作者笔下,她台词极少,但却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尤其是在周秉昆入狱之后,她用瘦弱的身躯挑起了周家的大梁。她就像路边不起眼的小野花,素朴坚强,经风雨,耐霜寒,无声无息,又努力挣得属于自己的一寸春光。我很欣赏郑娟这个人物形象,她才是周家的“凝聚力”和“顶梁柱”,是上善若水,像仁慈的地母,她的身上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三、平中有奇,细处见理,语言朴素自然,却蕴含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梁晓声的语言,明白晓畅,不故意设置阅读障碍,人人读得懂。家长里短,世态冷暖,琐碎而真实。我在电视上看过梁晓声关于小说《人世间》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访谈,衣着朴素,言语温和,态度谦逊。小说高于生活,但一定来源于生活。他说一直以来,他都希望写一部平民小说,为那些底层的小人物,为大众探索命运。他所塑造的周家三代,有他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比如小说中周父和周家老三的疏离,就像他当年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他的母亲,也如周家母亲一样深明大义。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他从父母身上汲取的营养,受到的良性教育,也在小说人物塑造中进行了渗透。“根植于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梁晓声对“文化”的理解,也是他在小说中着力想要表现的。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立足平凡,直指人心,有道义,有担当,有筋骨,有温度,这是我读梁晓声小说的总体感悟。以良善对抗不公,以坚韧对抗磨难,以宽容化解矛盾,以乐观点燃激情,在这部小说中,不管是周家三兄妹的命运,还是他们周围朋友的人生经历,都以温度构建情感维度。他们中间,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伤害过别人,但骨子里人性的部分还存在,有人性,就有纠结,就有矛盾中的取舍。所幸的是,亲情、友情、手足情……唤起了人性中的良善,成就了作者的理想,也安抚了尘世的喧嚣。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捧读《人世间》,有人读出了“成长是一条曲线”、有人读出了“夫妻要相互扶持”、有人读出了“亲情是最牢的粘合剂”、有人读出了“能屈能伸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对我而言,感受颇多,总结起来,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实、正、平。
实:做事要实。不偷奸耍滑,不投机倒把,不欺上媚下,敢说真话,能干实事。周志刚、周秉义、周秉昆……他们身上都有这个特质。因为实,所以就有底气,有清气,就不惧怕人间风雨。
正:做人要正。不打压别人,不存坏心眼,不做亏心事,为人坦荡,经得起考验。周家人无一例外,都是一身正气。而且这种正气,也影响合带动了身边的朋友。因为正,所以尽管历尽波折,也终能云开雾散。
平:心态要平。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小说中郑娟经历最坎坷,但给人感觉最有力量。因为平,所以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也能对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
苍茫人世间,终有意难平。悲欢离合,弦歌雅意,一曲苍凉又温暖的时代之歌。它告诉我们,人世间有磨难,更有温情;有不平,但正义不会缺席;有风雨,但风雨之后彩虹更美;有矛盾,但真情终会化解芥蒂。周家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让文学不仅承担了人学的使命,而且还承担反映时代风貌的责任。我想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读者,都应该读读《人世间》这本书。这是一群普通人的“浮世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世间”。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简爱》读后感:爱自己才能爱世界
  • 下一篇:《人生》读后感:人生无常,学会知足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