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是由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思想和行动上逐渐开始对大洋国虚伪的极权主义产生不满,到愈演愈烈的反抗,再到最后的一败涂地,重新沦为极权主义下的思想奴隶的故事。
02
首先从小说背景谈起,作为小说背景中三个超级大国之一,大洋国表面上推行的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实质上却是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极权主义,也就是大洋国的唯一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所实行的寡头政治集体主义。我们先得要了解什么是寡头政治。
寡头政治,即国家政权由剥削阶级中极少数人独揽,也指由一小撮反动统治者操纵一切的政治制度。集体主义,即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小说中,寡头政治就如同一座金字塔,在塔尖“王座”上,是有形又无形的“老大哥”(到处张贴的海报上写着的“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电幕上不断出现的身影似乎都印证着“老大哥”是真实存在的,却又令读者看不见“他”的眼睛、嘴巴、脸),由党所塑造的一个带有神性色彩的领导人形象。第二层就是“党”,从行为到思想上完全统治党员和群众的政党,也是小说中寡头政治的核心阶层,由核心党员构成。第三层就是“党”领导下的各政府部门(负责军备和战争的和平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严刑拷打的友爱部;负责宣传、文教和篡改历史的真理部,即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工作部门;负责生产和分配的富裕部)。最后一层是外围党员以及无产者(群众),是基数最大也是受压迫(尤其是思想上)最严重的群体。
除了大洋国之外,还存在着欧亚国和东亚国,三者共同瓜分小说中的世界,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男主所在的真理部的主要工作)、改变语言(新话的不断产生和更新)、淡漠人情的极端手段去钳制人们的思想和自由的本能,以“电幕”控制人民的行为(日复一日的做操、仇恨日播放与敌国的影片),保持民众对领袖,即“党”,亦或是“老大哥”的个人崇拜和对敌人(敌国,或者可以更进一步说是某种与“党”相悖的意识形态)的极端仇恨。
可以说,《一九八四》里的世界是由现实中多种现存制度(可以从中看到社会主义、平均主义甚至是封建专制的影子)混合而成的偏向极端高压的大环境,阶层分明、思想专制、人民麻木愚昧都只是常态,兄弟会似乎从来都只是引诱温斯顿投入的熊熊烈火,灿烂却又使他死亡。
03
再讲书中主要人物,首先是主角温斯顿.史密斯,一个身子瘦小单薄、总是身穿外围党员的蓝色制服的真理部部员,颓废、昏沉、懦弱又有些捉摸不透,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党”的引导下日复一日做着修改报刊文章的工作,靠着廉价又难喝的杜松子酒度日,整日浑浑噩噩。但我从两个方面看出他一些特别之处来:一是他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却又享受在工作的过程,因为这是能体现他作为人所拥有的思维自由权利的唯一体现(虽然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也为后面他反抗“老大哥”和“党”的思想埋下了种子。二是他在喝下杜松子酒之后,小心翼翼地拿出笔和日记本(当时笔和日记本在底层民众间都被视作久远前才有的物件,主人公是从共产党区淘来的,包括到后来他看上由思想警察伪装的房东查林顿的旧式房子,都表现出温斯顿的怀“旧”,这种“旧”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与“党”宣扬的新式思想相悖的旧式思想,这使得他更多是带着双重思想进行抗争)来,在日记本下坚定地写下“打倒老大哥”时,标志着他反抗道路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他悲剧性的命运。
04
小说的第一部分温斯顿对“党”产生怀疑,就在他摇摆不定时,由思想警察头子兼核心党党员扮演的兄弟会成员奥勃良的出现让他看到了曙光,给了他肯定的信念,奥勃良表现出的一切(举止外表令人亲近信赖)让他坚信他就是自己的同道,并且愿意无条件服从他的安排。这部分的温斯顿开始运用起自己的“思想”且让它急剧膨胀。
第二部分是温斯顿从思想到行动上完全爆发的阶段,自受奥勃良的煽动后,他遇到了女主朱莉娅,一个同样具有极强反抗“老大哥”意识的同样在真理部的部员,她年轻、美丽、活泼、语言粗俗却又显得自然而健康、充满生命力。朱莉娅可以说是温斯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港湾,她与温斯顿大胆自由做爱,对“老大哥”凌厉批判,都使得四十多岁的温斯顿重新焕发了生机,让他对现实的感知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具备了“大脑”,更具备了“心脏”和自由的“灵魂”。
第三部分是温斯顿幻梦的结束,也是他被彻底毁灭的过程,当他和朱莉娅被房东查林顿(思想警察)带人抓捕后,奥勃良也露出了他思想警察头子的真面目,他从刚开始的循循善诱到后面的严刑逼供,无时无刻不想把温斯顿改造为“党”的思想奴隶和“老大哥”的忠实信徒,从温斯顿在自己害怕的老鼠面前供出朱莉娅并回答“2+2”的答案是奥勃良一直强调的“5”时,温斯顿的心理防线和先前建立的反抗意识就已经全面崩塌了,最终他“心中某种东西杀死了,烧掉了,腐蚀了”。
05
除开男女主角外,最令我感兴趣的便是奥勃良这一人物,在温斯顿的视角中,我不知为何,第一印象中的他很有亲和力,只需一个眼神就能使自己折服,再到后面他自己扮演兄弟会会员的场景,让我一度认为这个柔情大汉就是“自己人”,因为他从第一眼就看穿温斯顿的心,在交代完温斯顿的任务后,下次见他就是在温斯顿被捕之后了,刚开始我以为会上演谍战片的场景:温斯顿誓死不屈,绝不出卖奥勃良这自己的同志,并在奥勃良的痛快处决中光荣牺牲。直到读到后面奥勃良和温斯顿独处时,看到奥勃良拿出温斯顿最怕的老鼠,不断逼温斯顿出卖朱莉娅(尽管他心知肚明自己就是整件事的布局者),甚至滥用刑罚以强迫温斯顿答“2+2=5”时,我才猛然发现,奥勃良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党” 的护卫者,他是阴险的、耻辱的、卑鄙的敌人。但我二刷这本小说时,又发现其实奥勃良能成为这场局里完美的操盘手,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真正懂温斯顿的,这说明,奥勃良的思想是自由的,或者说,曾经自由过(这里的自由和温斯顿的自由是不同的,最起码,作为核心党党员,他是有知识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而温斯顿算是半道出家,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学习以支持自己的思想。如果说,温斯顿的自由是一条小溪,那奥勃良的则是汪洋大海,又或者,温斯顿的是藤甲重盾,那奥勃良的则是铜墙铁壁),他可能曾经和温斯顿一样也是个反叛者,但他也失败了,同样也熬过了与温斯顿一样的惨况,最终被“老大哥”彻底折服。至于他一直想将温斯顿同化,可能是出于对思想上知己的一丝同情(虽然可能性不大,却也还是有的,毕竟能有温斯顿这般反叛意识的存在也是极少的,可参照李陵劝降苏武),也可能是想达到更高层次的胜利,即从思想上战胜对手,彻底击溃他的灵魂。
06
至于小说的主旨,作为反乌托邦(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三部曲之一,乔治奥威尔塑造了这样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世界”,用反讽的手法警醒着人们,在文明高度进步之后,无论民众和当权者采用何种方式,社会都不应该畸形发展成以双重思想为核心、标榜个人崇拜的极权统治。
最后,就以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三句话作为结尾: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