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激情之爱的虚伪

2021-10-03 08:40:29  本文已影响人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激情之爱的虚伪

1774年,25岁的歌德写下他的成名之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并于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风靡了整个德国和欧洲,成了狂飙突进运动中典型的代表作,也为歌德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整个欧洲因此掀起“维特热”,年轻人纷纷效仿维特的打扮穿着,蓝色燕尾服和黄色马甲,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还有他的自杀。同时,《维特》也是歌德在《浮士德》之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S1

青年歌德的自传性文本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青年维特热爱艺术与自然,来到一个僻静的山村,此地民风淳朴下,风光旖旎。他面对桃花源式的山村,流连忘返,怡然自得。然后,又对一位美丽高贵的姑娘,夏绿蒂,一见钟情。可是,夏绿蒂早已与阿尔贝特订婚,维特陷入了爱而不得的烦恼,他离开村庄前往公式馆任职,却又忍受不了官场中的条条框框,离职回到山村。

在这期间,爱情的欢乐早已转化为毒药,令维特忧愁痛苦。在听闻一位雇工为爱情而自杀的故事,触景生情,毅然向绿蒂表明心意,绿蒂虽然表示对他有爱意,却无意背叛阿尔贝特,最后维特在恋爱的苦恼中自杀。

这个故事主要由两个真实事件糅合而成,一个是歌德自己在韦茨拉尔的生活经历。另一个是来自于一位名叫耶路撒冷的青年自杀的遭遇。其中,女主角夏绿蒂与歌德在韦茨拉尔的情人,夏绿蒂•布甫同名,并且夏绿蒂•步甫的丈夫克斯特纳就是小说中阿尔贝特的原型。《维特》总共由三篇组成,克斯特纳曾在给友人亨宁斯的一封信上写到:

“在《维特》的第一篇中,维特就是歌德本人。至于绿蒂和阿尔贝特,他借用了我的妻子和我自己的特点。很多情景是相当真实的,然而有一部分改动了。为了第二篇,为了准备维特的死,他把一些根本不属于我们的事写进了第一篇。此外,在维特身上,有着歌德本人的很多性格和想法。绿蒂的形象完全是我妻子的形象。阿尔贝特可能塑造得有点儿太热情。至于《维特》第二篇,那跟我们完全不相干……”

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本人在小说中得到的绿蒂的爱,而现实中的歌德却没有。尽管维特和青年歌德具有相同的品质,为何会造成不同的结局?本文旨在谈论歌德的爱情失败的原因。

歌德在23岁时,来到韦茨拉尔的最高法院实习,期间结实了夏绿蒂•步甫和克斯特纳,此时这二人已然订婚。夏绿蒂19岁,母亲去世,留下十个弟妹,绿蒂作为次女,却担负了家庭的主要责任,并将家务料理的井井有条。歌德如同小说中一样,在舞会上爱上了绿蒂,并与克斯特纳结下了深厚友谊。然而与小说中不同的是,夏绿蒂始终忠于克斯特纳,与歌德之间,仅仅是友谊。克斯特纳也知道歌德热恋自己的未婚妻,却没有怨恨或责怪歌德,他始终同情和尊重歌德。歌德在这种爱而不得的境况下,经过艰难的思想挣扎,离开了韦茨拉尔。1773年4月4日,夏绿蒂结婚,歌德并没有参加她的婚礼,并且在婚礼几个月之前,歌德听闻到耶路撒冷自杀的消息,百感交集之下写出了《维特》。

耶路撒冷是克斯特纳的同事,他第一次与歌德相遇时,穿的就是蓝色燕尾服和黄色马甲,他在公使馆担任秘书的职务。然而,耶路撒冷的性格与维特如出一辙,在工作中屡屡碰壁,又爱上了另一位同事的妻子,在不可能的恋爱和工作的失败中,借用克斯特纳的手枪自杀。

歌德通过克斯特纳往来信件,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深刻地与他产生了共情,引发了灵感,仅仅用了四个星期,就将《维特》完成。图片

S2

维特,浪漫性格的典型

《维特》是以维特写给好友威廉的一系列书信展开故事,小说中歌德对于维特本人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但是以书信为体裁,又显得好像整部小说自说自话。

少年维特确实是充满心灵力量之天才的化身,在狂飙突进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天才崇拜中。生命在谁那里能自由涌动和展现其创造性能力,谁就是天才。其实,这种天才心灵之源正是想象力。

“我这颗心却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维特刚刚来到山村时,就领略到自然之美。

“当雾霭自秀丽的山峡冉冉升腾,太阳高悬在浓荫密布的森林上空,只有几缕阳光潜入林阴深处时,我便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我感到我的心更贴近草丛间熙熙攘攘的小天地,贴近无数形态各异的虫蚁蚊蚋,这时,我便感觉到全能的上帝的存在,他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我感觉到博爱众生的上帝的气息,他支撑我们在永恒的欢乐中翱翔。我的朋友!当我眼前暮色弥漫,天地渗入了我的灵魂,犹如映入情人的倩影时,我往往满怀渴望,潜心思忖:哦,在我心中活动的景物是如此丰满,如此温暖,但愿你能挥洒自如,使它重现在纸上,它会成为你灵魂的镜子,犹如你的灵魂是永恒的上帝的镜子一样。我的朋友——但是我力不胜任,我慑服在这些景物的壮丽的神威之下了。”

在这段景色描写中,维特感受到了上帝的神威,自然众生的欢乐。这些都是他触景生情,从景物联系到其他事物所产生的联想。

我想,任何看到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得到一种美的感受,或者说,正是这些话语才让这些景物的魅力透射出来。然而,若不是歌德,维特这类勾连能力高强的艺术家,而是普通的村民,他们的感受难道会如此强烈吗?或许在务实一些的人眼中,想的是,这些石头和树林可以用作材料建造房屋,土地可以开垦作为田地,小溪可以作为饮用水或灌溉农田。

“难道事情总归如此:凡是使人幸福的,终究又会变成他不幸的源泉?”

维特在长久的爱而不得中,烦闷将一切想象变为痛苦之源。维特所热爱的自然,竟然在想象中又完全换了一副图像。

“我的灵魂前面好像拉开了一幅幕帘,永恒生命的舞台在我面前变成了永远张开血盆大口的深渊。一切都像白驹过隙,一切都像雷电似的一闪即过,事物能长久保持它全部力量的十分罕见,而且终究也会卷进潮流,被浪涛吞没,或者在岩石上撞得粉碎,你说“这是永存”,能这么说吗?你和你周围的一切没有一刻不在被吞蚀,你也没有一刻不在做一个破坏者,一定如此;一次最最无害的散步也会夺去成千上万个可怜的虫蚁的生命,一举足,便会毁灭蚂蚁们苦心经营的窝房,把一个小小的世界践踏成一座耻辱的坟墓。嘿!触动我的,不是世上少有的巨灾大祸,不是冲走你们村庄的洪水,也不是吞没你们城镇的地震;是那隐藏在自然界各处的破坏性力量震撼了我的心;自然界形成的东西,无不被它自身所毁灭,连它邻近的一切也不能幸免。我十分惊恐,步履蹒跚了!天地及其活跃的力量把我团团围住了!我看不见别的,只见一只永远吞食,永远反刍的怪物。”

这样看来,所谓美的感受,可以说,具有一种任意性,只要维特挑选美好的记忆加入想象中,就形成美的感受,而挑选坏的记忆,就形成恐怖的图画。自然在维特欢欣时,是壮丽的神之造物,而在维特忧郁时,又是可怕的怪物。

维特在爱上了绿蒂之后,忘记了白天,也不知黑夜。

好像在做梦,马车停在别墅前面,周围一片朦胧的世界,我依旧迷失在梦境里。

美妙的情人带给维特无尽快乐,他扬言已经获取了人世间的一切幸福。

我过得多快活,就好像上帝给他的圣徒们保留的日子一样:今后不管我的命运如何,我永远不能说我没有领略过欢乐的滋味,生命的最纯洁的欢乐。你知道瓦尔海姆吧;现在我常常在那儿停留,从那儿到绿蒂家只消半小时,我心满意足,感受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

不过,这样的幸福更像是观赏一件艺术品或者自然风光,而不是爱人。

维特被绿蒂牵动着心弦,绿蒂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引起维特内心的轩然大波,连绿蒂寄来的纸条,维特都会迫不及待的亲吻。无意间碰到绿蒂的手指,都能让维特全身的血液沸腾。绿蒂口中的气息让维特感觉快要晕倒。甚至维特竟然仅仅凭借绿蒂的眼神,就发现了绿蒂已经爱上他。

不,我不是欺骗自己!从她黑晶晶的眼睛里,我看出她对于我和我命运的真正同情。不错,我感觉到了,这类事我信得过自己的心,她——哦,我可以,我能够用这样的话来表达我的无上幸福吗?——她爱上我啦!

然而,这之后,维特却又立刻怀疑自己

“这究竟是自我陶醉,还是真情实况?”

之所以发生这种疑问,是因为绿蒂当场提到了自己如何爱的未婚夫阿尔贝特。

是的,虽然维特这样狂热地想象,绿蒂的反应却似乎并不激烈。

绿蒂给她在乡下的丈夫写了一封短信,他因事滞留在那儿了。信的开头是:“最好的人,最亲爱的人,尽可能赶快回来吧,我怀着说不尽的喜悦等候你。”——一位朋友走进来,捎来了消息,说他因故还不会立刻回家。信没有寄出,一直放在桌上,今晚落到了我的手里。我读着,微微发笑;她问为什么?——我高声说:“想象力真是一种天赐的才能,我一瞬间想入非非,还以为这是写给我的呢。”——她停止说话,似乎不高兴,我也沉默了。

甚至要在故事的后期,十一月21日,绿蒂才第一次称维特“亲爱的维特”,这里,仅仅是一个告别。而这寥寥几语,就让维特入睡时,反复地自言自语,说了上百遍。图片

S3

浪漫爱,是爱自己

言至于此处,可以发现,维特的激情和绿蒂的淡定已造成非常明显的割裂。而此种割裂,正是来自于维特的激情。在维特的激情之爱中,存在一种浪漫主义式的自我陶醉。维特被名为夏绿蒂的巨大中心所牵引,来到的地方却是自身。因为维特所爱的,难道不是自己的想象吗?

自己爱自己的幻想,这依然是一种属己之爱。维特还未真正的与绿蒂产生情人关系,就已经在想象世界获取了一个完美的对象。我们说,凡爱,必然是爱美。然而这个凭空跃出的美之本体,源自自身,又欺骗自身,将真正属于外部世界的美悄然替换。维特拥抱的这种属己之美,却不断受到外部现实的冲击,产生出巨大的回响,绿蒂的冷淡,对于阿尔贝特的爱,都蕴于此回响之中。维特的心灵因此而共鸣震颤,痛苦不堪。梦境,一种脆弱且虚伪的洁白,将在毁灭之回响中慢慢粉碎。所以,只有在小说中,维特才可以得到绿蒂的爱情,而在现实中,梦境会破碎,歌德和绿蒂只能是友谊。

我返回自身,发现一个世界。

维特依靠这个咒语,让世界开始歌唱。他返回自身,创造了夏绿蒂和自然。这强烈的想象力将现实与梦境一分为二,然后把维特推入梦中。不过,维特在面对完美的夏绿蒂时,却又会感到自卑,因为主体所塑造的美本身,总是现身于另一个他者或者对象之上,而非美的综观。这种美不在于真实的人与人之间打交道,交往,互相承认的关系之中,而仅止于静观。

这种美本身只是距离产生美,永远只能想象,而不能实际去做到或看到。维特真的得到夏绿蒂,或许就像盖茨比真的得到黛西,难道就会幸福吗?“幸福的日子”恐怕很快会被日常的生活所击败吧。

我们的想象力受到它本性的驱使,常常恣意驰骋,又在诗的幻象的熏陶下想象出一系列人物的形象来,而把自己想象得最最低劣,所有的人似乎都比我们高明,任何别人也都更完美。这种想法是十分自然的。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有很多缺陷,我们所缺少的,往往觉得另一个人的身上都具备,我们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此人,另外给他添上一种理想的轻松色彩。于是这幸运儿便成了个十全十美的人物,成了我们自己幻想的产物。

在故事后段,维特遇到一个疯子,疯子告诉他,自己在为情人找花,而这位情人是一个富有的女王,却唯独喜欢自己为她所摘的花束。然而,却因为联合省没有雇佣他,落入了悲惨的境地。

维特对于他的经历表示同情,却也赞扬他恋爱时那段美好时光。但这时,疯子的母亲却走来告诉维特,疯子那些经历,不过是因发狂在疯人院里构想出来的。其实疯子并没有真实的经验。

然而,维特听后竟然羡慕起疯子的幻想,

天上的上帝呀!是你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只有在他混沌未开,或者丧失神志以后,才能幸福吗?——可怜的人儿!你念念不忘的那段胡思乱想和神志不清的日子,真叫我羡慕死了!

在这里,维特显然想将梦境抬升至现实之上。在这脱离轨道的狂梦中,想象带来心灵的弥补,但却与现实互相冲突,正是这种张力的不断撕扯,才是维特的烦恼之源。而他最羡慕疯子的地方在于,疯子可以无视两个世界的矛盾所构筑的裂隙,在想象中获得永恒的欢乐。如此看来,浪漫主义的天才之最高境界乃是疯子,唯因疯狂,才能接近上帝。

浪漫是病态

歌德在晚年曾说,“浪漫是病态。不过,就是他也不愿摒弃浪漫。”

他明白,维特虽可惜,但他的作为不过是病态。浪漫的天才厌恶粗糙的日常世界,他们对于寻常之物,往往忽略或者鄙视,而只承认那些被心灵神秘化的事物,似乎只有自己取得了真正实在的东西。

维特之为天才的典型,显示着恐怕所有浪漫爱的激情,都源自对于自我幻想产物的爱而已。而真正建立起爱的联系,只有可能在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中间,绝不可能在想象中一蹴而就,就像我们立于光滑的冰面上,会寸步难行。回到粗糙的地面,真实地与人打交道,以长久的耐心去努力,才可以踏实的行进。真正重要的东西或许藏在维特总不愿留意之处。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 下一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