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

2021-07-15 08:58:20  本文已影响人 

《无人生还》读后感


NO.1

关于侦探推理小说,我的启蒙读物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看过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除了啧叹书中严谨的结构、细致的推理,不得不佩服的还属小说中那揪人心弦的情节和神秘离奇的案件。

至此,我对推理小说充满了向往。令我折服的不仅是小说本身,更是创作推理小说的作者那天才思维的大脑。

前不久,我很幸运地读到了夏阳译本的《无人生还》,它的创作者,是英国无可争议的侦探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家之一——Agatha Christie(阿加莎·克里斯蒂)。

创作这本小说之前,作着自述要写一个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且很难写的故事。相信读过《无人生还》的很多读者可以证实,在这部小说中,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运用巧妙的写作手法叙述事件,以达到令读者紧张、恐惧的艺术效果,可以说,这部作品是非常成功的。

《无人生还》中,整个事件离奇却又合理,古怪却又寻常。故事是由十人或赴约,或应聘赶往“士兵岛”而开始的,殊不知,死亡的审判随着十人的登岛愈来愈近……


NO.2

刚上岛的第一个晚上,富家子弟安东尼·马斯顿便因”喝酒”被呛死。实际上,在阿姆斯恃朗医生的检验下,安东尼并非死于不慎被呛喉。而在他的酒杯里又发现了氰化钾——一种可以使人快速死亡的毒药。众人疑惑不已,不明白安东尼是自杀还是他杀。而就在安东尼去世前的晚宴上,由于客厅广播里莫名出现的分别对岛上十人“罪行”的指控,使罗杰夫人因为害怕而晕倒,在吃过阿姆斯特朗医生的安眠药片后被丈夫罗杰送回卧室休息,可诡异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一早,罗杰夫人死了。

小说进行到这里,紧张、刺激,恐怖的感情基调已经布置成功。而这时,全文的线索也随着故事的记叙逐步浮现而出。

其实在安东尼死后,岛上的别墅里只剩下九人,罗杰负责收抬当晚的餐盘,却发现桌子上原本十个小士兵人偶变成了九个。当罗杰夫人于第二天晨起时死亡后,罗杰伤心不已、心乱如麻。收抬早餐的杯盘时发现,桌子上的小士兵人偶只剩下了八个。

惊慌失措的罗杰立即把这件诡异的事情告诉了医生阿姆斯特朗。随后,众人纷纷悟出:原来他们十人正如餐桌上的十个人偶土兵,而这十个士兵只如他们每个人都熟知且在别墅的各个房间里都有的一首诗中所指的一样: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

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

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

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

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

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

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

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

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

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

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且越到最后,危机感越强烈,剩下的几人在恐惧、不安的气氛里相互猜疑,直至“一个也不剩”。我相信大部分读者(包括我在内),此时一定在被震惊和恐惧钉在原地,动弹不得。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够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侦探作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得作者的声誉在侦探文学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NO.3

今年春节档电影《唐人街探案3》火爆上映。较之前两部,尽管唐探3的推理内容有些欠缺,但唐探系列电影总体仍旧不错。故有人称:唐探系列电影的上映又一次推动了侦探文学(文艺)的发展。唐探1、2中,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出每部电影的结局总会有”双重”凶手,这也是唐探电影的一处亮点。

而在小说《无人生还》中,作者在尾声中安排凶手更为独特。

介于小说童谣杀人和孤岛模式的诡异、烧脑特点,读者在读过正文部分后大都判定不出谁是凶手,凶手在哪里——在完全封闭的士兵岛上,仅有的十人都在童谣的魔咒下相继死去,有读者可能分析:凶手是“岛主”欧文”,如果是他,那小岛上经过其中三人搜查后,怎么藏得住第十一个人呢?况且就算有绝密的藏身之处,那这第十一个人行凶作案时,目标也未必太明显了吧?倘若是十人中的一个,那又是如何做到以一对十,且有极大把握“胜利”呢?那么最后凶手又为什么会死掉?

这上述的种种问题,作者自然会考虑得到,因而一篇解除“疑难杂症”的尾声的出现已成必然,而《无人生还》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有一部分原图也在于此。

当然,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唐探1、2中的“双重”凶手。在这里,凶手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自己来“维持正义”、完成一场完美犯罪的法官瓦格雷夫。尾声采用一封自述信的方式解开了重重迷因,且谜底合情合理。

一段故事已将结束,十条人也已陨落,就像小说最后说的:

海面归于平静之后,岸上的人会开来小船。他们能够发现的,只有躺在士兵岛上的十具尸体,和一个无人能解的谜。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读《红楼梦》有感
  • 下一篇:《活着》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