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国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首先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一是天赋一般。曾国藩于1811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的一个农民的家庭。这里有个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的故事:说在一个数九寒天的晚上,他在家里读书,遇到一篇文章反复地读,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但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就潜伏在他书房的房梁上,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下来偷点什么。可是贼在房梁上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那个小偷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从房梁上跳下,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小偷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人人都说曾国藩天纵奇才,小时候怎么怎么聪明,其实嘛,人出名了成就大了,风云际会的事情就多了。上面只是个轶事,其实不仅有史实为证,也还有很多评论为证。比如,曾经深受曾国藩影响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就评论说:“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说曾国藩智商一般的这篇文章,名字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可见曾国藩小的时候与你我一样。二是自身坏“毛病”诸多。说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的曾国藩考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了官场,可谓春风得意,于是就把他爹从湖南老家接到了北京,也好让老人家享享福,风光一下。可是没过多久,他老爹就不住了,一定要回湖南老家。就在回老家不久,他爹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要“节欲、节劳、节饮食”,说明曾国藩年轻时身上也有不少缺点,连他爹也看不下去的。这个欲字,古人说来,并不是所有的欲望,而专指色欲(这里有个小故事,说曾国藩刚考上进士,或者说刚当上公务员的时候,空闲时间比较多,有一天他的好朋友新纳了一房妾,据说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色,年轻人嘛,难免有些轻浮,几个朋友都要争先恐后地要看这个朋友的小妾的长相,席间说了些“狎亵”的话。晚上回家辗转反侧怎么睡都睡不着,于是又去找个叫雨三的好友,聊到深夜。这段故事来源于他自己的日记“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其实他父亲说的“节劳”和“节饮食”,本质上和那个“节欲”都是一样的,说明当时的曾国藩身上有根深蒂固的轻浮和浮夸的毛病。
(二)他曾经也是一个度量小的人。但凡谈到曾国藩的功绩,无非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首创“洋务运动”。这里谈的这个故事就是他在打仗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曾国藩已经四十多岁了,是清朝的二品大员,因为起义军打到了两湖一带,朝廷就命令曾国藩协助办团练(此时的曾国藩在湖南老家丁忧,也就是守孝),以对抗两湖地区的天平军。恰逢此时,太平军攻占了湖北武昌,起义军一部由林绍璋带领,南下湖南,直逼长沙。这个时候曾国藩坐不住了,带领他新组建的湘军,准备和太平军一决高下。他本来要亲率湘军主力直攻由太平军占领的湖南重镇湘潭,可是有人在路上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在湘潭附近的靖港很空虚,太平军人少,可以去偷袭,谁知道这个情报有误,纯粹是个诱饵。从未经过实战考验的湘军,连战连败,被太平军打得灰头土脸。甚至,连练兵的大本营湘潭都落入了太平军之手。这真是奇耻大辱,曾国藩又羞又恼,投水自尽。这个故事出自李元度《铜官感旧集》“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乃移居城南庙高峰,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你说不就是打个败仗嘛,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也不拘小败,至于这么寻死觅活吗?可见此时的曾国藩也是心胸狭隘,小气,没度量。
(三)他也有巨大的人生遗憾,留下人生败笔。到了曾国藩晚年的时候,作为清廷重臣负责处理的“天津教案”,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话说当时天津望海楼教堂内的育婴堂传出许多令人闻之色变的事儿:洋人以为孩子检查身体为名,将进去的孩子挖出心肝和眼睛做研究,就是拿活人做实验。城内许多失去孩子的家长听闻后,联合起来到教堂要人,遭到了加入天主教的中国教民的断然拒绝,双方产生了肢体冲突。信奉天主教的几个中国教民狗仗人势,对自己的同胞前来讨要小孩不以为然,又打又骂,点燃了蓄积已久的火药桶。混在人群中的地痞无赖趁机作乱,一拥而上将几个教民臭揍了一顿。案情大概如此,曾国藩到天津后,很快查明了案情,但是他无法向朝廷直陈此案,因为这里面牵涉的人太多,而且此案酿成如此大的悲剧,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地方上仗势欺人、胡作非为引起中国人强烈不满造成的。正在此时,法国、俄国、英国等国的军舰挺进了天津海湾,宣称:清朝政府若不能给个满意的答复,将会把天津夷为平地,然后发兵北京城。慈禧太后吓坏了,下令曾国藩从重惩处中国相关责任人。偏偏清朝政府内部有一些人主张对列强持强硬态度,反对对外妥协。曾国藩处境极其为难,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处理不如慈禧太后意,太后、皇上会生气,若尽如太后意,朝中的一些权贵也会不满。曾国藩一方面开始讨好洋人,一方面又调兵到天津,防止洋人来突然袭击。最后,按照洋人给出的罪犯人数,凑够人数,为首闹事者共有20人被判死刑,25人被充军流放。此案后,曾国藩被朝野上下痛骂为卖国贼!他“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内心无比悔恨,认为此案的办理毁了自己一生的清誉,万分痛苦羞恼,很快病情加重,又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四)最后他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成就了非凡的一生。
一是正确三观认识。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的一生,做任何事情都是亲历亲为,是个典型的唯物者,他科举出身,但他不反对自己的儿子学习洋学,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曾国藩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延续了20多年,忠君即是爱国,这在当时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至两江总督。而他的那句“不为圣贤、便是禽兽”,表明了要成为一代大儒的远大志向和人生追求。也正是正确的三观指引,曾国藩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二是自我教育。我们一直谈学习曾国藩,他身上具有哪种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呢?我认为应该是“自我教育”。曾国藩是资质平常,他身上也有我们普通人都有的性格缺陷,甚至一生中做过很多错事,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他有一个常人最难具备的优点,就是对于任何事、对于任何错误与不足,他都能够做到勇于反思与反省,并以一个崇高的信仰来要求自己,来检查自己,而这个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与“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曾国藩终其一生,不断地反思与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这个过程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过,所以曾国藩才能成就他本来应该是极其普通的一生!这也是我们读此书的真正意义所在。三是持之以恒的执行力。曾国藩深谙“做多必得”之道,他有句名言就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突显了实践的重要性,从规律上说天下的事不去做,要想找到人生的价值、建立人生的成就那是不太可能的,况且天下那些成功的事,有一半还是被激出来或逼出来的。其次就是“快做不拖延”,中国很多事都毁在光说不练上,因为光说不练也往往是“三思而后行”的一个结果,而“三思而后行”也往往是光说不练的一个重要推辞。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即做任何事,最重要的行动能力与行为习惯就是要专心,只要一专心,事无不成。尤其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更是如此,所以他说“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
二
曾国藩是如何学习的
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学习的重要性,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在通过学习强国APP加强自学,科室组织学习业务知识等,人要想不落伍、与时俱进,抑或是个人发展的需要,都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和提升,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读书学习的呢?首先是良好的家训。曾国藩一生都这么重视读书的意义,究其原因与其“耕读传家”的家训息息相关,据说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后来因为无知被人耻笑,便发下宏愿,我们曾家要“耕读传家”,一定要培养出读书人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他们曾家的命运。其次是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喜欢读历史,持之以恒的坚持读书,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明白买书的初衷是要用心研读书,真正读进去。话说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的曾国藩,按道理应该很失落,可曾国藩与众不同,他没有立即回湖南老家,而是游遍千山万水,可对于一个农民的儿子而言,身上的银两是有限的,随便转几个地方钱就花光了,于是在游山玩水的途中问曾家一个远方的亲戚叫易作梅的人(当时是一个知县)借了100两银子,不是用来吃也不是用来玩,而是用来买了一套精刻板的《二十三史》。终于回到家了,内心忐忑的曾国藩心想没考上,还借了这么多钱,挨骂是难免的!可曾国藩的爹,非但不批评他,反而说了一句很有教育意义的话:“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替你还清所有的欠款。但希望你能用心研读,不忘记买书的初衷,这借的钱,也就不算白费了”,从此让曾国藩养成了爱读史书的好习惯并且从不间断。其二就是,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国藩有句经典的名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所以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那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第三是读书的好习惯。一是读书要读经典。这句话大概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都要求过,当时老师逼我们读“四大名著”和《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等,我们不以为然,后来还是有收获,高考作文多得了不少分。我认为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但是经典一定要精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汲取的。况且只有精读,才能吃的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曾经在信中告诉自己的儿子“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永,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其实也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沉浸其中,读书应该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不要死记硬背。同时,读书要养成做札记的习惯,这也是胡适先生最为推崇的。三是读书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你让一个文科生一味的去读那些尖酸苦涩的物理书籍,我估计他也会打瞌睡,要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有倾向性的选择读一些对我们工作有帮助的或者有教益的书籍,方能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才能达到学以致用。
三
如何从学习曾国藩来更好的指导我们当下的工作
(一)学一点《挺经》,提高责任意识。世传曾国藩身后有两本传世最神秘的书,一本是《冰鉴》。但是我要谈的是另一本书《挺经》,虽说不知道具体内容,但有则小故事特别难忘。
从前,在乡下有这么一户人家,老父亲临时请了贵客到家里来,中午要留人家吃午饭,就让儿子赶紧到市集上去备办果蔬菜肴。儿子一听立刻去了,可过了半天,眼看巳时已过,都大中午了,儿子还没回来,老爹就着急了,让家人陪着客人,自己出来找儿子,看看儿子这菜到底买到哪里去了。结果才出村口,老爹就瞧见了儿子挑着一担子菜,却立定在田间垅上,动弹不得。
为什么动弹不得呢?
因为在水稻田中间一条很窄的田埂上,这位老翁的儿子和一个卖京货的货郎狭路相逢了。货郎挑着个京货担子,老翁的儿子挑着个菜担子,在这条仅可一人通过的小田埂上狭路相逢。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看来两个人都是勇者,都不肯让对方,所以两个人都过不去,就都那么僵着。
老翁一看,上前对这个货郎说:“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
货郎一听不高兴了,说:“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
老翁忙解释说:“他身子矮小,水田里恐怕担子浸着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些,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的。”
货郎一听又说:“你这担内,不过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是一文不值。这担子身份不同,安能叫我让避?”
你看,老翁说货郎个子高、因此可以站到水田里先避让一下、而货郎说自己的货贵重,应该是挑菜担子的下田先避让ー下。要这么纠缠下去,还是跟原来的结果一样,大家就还得这么僵着。
“老翁见抵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
原来解决办法不过是老翁挺身而出,主动要求下田顶担子,并且当即脱袜子脱鞋,货郎看了不好意思,就按老翁原来的意思下田避让了。
其实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碰着事情别空发言论,要能挺得起胸膛负责任”。我认为一个人要想干成一件事,首先得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难道你不用心吗?难道你不花时间研究吗?只要你肯花心思就必然有所得。因为负责所以用心,因为用心所以你才干的好,我们大学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一个人的成熟,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是否具备强烈的责任心”。
(二)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先来讲个故事,话说32岁的曾国藩,在那个深秋寂静的夜晚,在极其平静且冷静地砸掉了他的烟具、焚烧了他的烟叶之后,回到书房,郑重地写下了一篇小东西。这篇小东西并不能算是一篇文章,但这篇小东西后来非常有名,它的题目叫《日课十二条》,就是曾国藩为自己立下的十二条军规。
第一,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第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第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第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第五,读史:甘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第六,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米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
第七,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第八,谨言: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
第九,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第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第十一,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第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但有人可能会说,写计划谁不会啊?别说写十二条,就这种东西,我写二十条也不难。这话倒不假,随便整出几条对自己的要求来,这种事儿,我们大多数人都干过,只是后来都没怎么兑现,所以渐渐地也就忘了,也就不当真了。问题是曾国藩的十二条军规,自打他在这个戒烟的深秋之夜写下来之后,终其余下的一生,他几乎是极其完美地做到了。这就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这也是曾国藩一生修身养性最大的能耐,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
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曾国藩全集诗文》),俗话说“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必然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洗礼。”
事实上,通过曾国藩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社会,也不是你的对手,而是你自己。
魏晋时有位大名士叫殷浩,他就曾经说过,说自己原来努力奋斗,总觉得是在“与世周旋”,后来才发现,其实人生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我与世周旋”,而是一
“我与我周旋”。
“我与我周旋”的结果怎样,也就决定了你会有怎样的人生的价值。现在多么自律,多么努力付出,未来才能活动多么洒脱和多么幸福。
(三)有信仰,才能做个规矩的人。后人评湘军的三个核心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说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而曾国落做人的根本,也是他之所以成就人生的根本就是:做人要做有信仰的人。
当初太平天国起义,信奉拜上帝教。这个拜上帝教的本质,就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这种教义跟中国传统文化是格格不人的。当初,左宗棠在接触曾国藩之前,就接触过太平军的重要将领石达开,在了解了拜上帝教的教义之后,他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毅然离开石达开,反而到湖南巡抚张亮基手下做幕僚。
后来曾国落在家为母亲丁忧守孝,朝廷让他出来办团练,抵抗大平军。开始曾国藩不肯,左宗棠还亲自写信劝过他,而他劝曾国藩出山的主要理由就是你曾国藩以理学正宗、儒学传人自居,现在看到儒学正统要受到灭顶之灾,你作为一个有信仰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后来通过几十年的战斗,终于消灭了太平军。
而作为一个公务人员,我们的信仰其实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更是党纪国法,一旦失去了这个信仰,一旦有杂念,无论你做得多么高明,无论事情大小,终有一天你会走向人生的死胡同,终将付出代价,不要存侥幸心理。而所谓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只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
(四)学点智慧,提高处事能力。先来讲一则曾国藩处事的小故事。原来,曾国藩的干爹在湖南衡州府惹上了一个官司。当然这个官司并不是他去惹别人,而是别人来惹他的。他们家在湖南双峰大界的地方有一处祖坟,据说风水不错,所以老头时不时都要到祖坟上去看看。结果这一年清明还没到,老头就发现有一个新坟迁到了他们家的祖坟上。这一下他当然不干了,就找这户迁坟的人家理论,结果这户人家是当地的一个富户,看中了这块坟地,仗着有钱有势,硬要迁坟过来。
曾国藩的干爹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虽然家里穷点,但人特别倔强,给钱也不要,坚决不许那家富户迁坟占地。人家一看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老人家人单势孤,气头上就把这个富户告到了衡州府。但自古衙门口向南开,
有理没钱别进来,衡州府拿了富户的好处,曾国藩这位干多的官司自然就输了。
老人咽不下这口气,几乎要上吊自尽,后来还是有个亲戚给他出主意,说你不知道吧、当年你那个干儿子宽ー(曾国藩小名),现在是ー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南京当大官呢。你去找他,让他给衡州知府写个两指宽的条子,还愁你这官司打不赢吗?
这么一说,老人家立刻觉得绝处逢生,也不上吊寻死了,立即动身,跋山涉水来找这个当了大官的干儿子曾宽一。
欧阳夫人(曾国藩的夫人)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就跟曾国藩说:“干爹这么大老远地找上门来,又关乎到他的身家性命,你就帮他给衡州府写个条子吧。”
曾国藩听完后沉吟了半晌才说:“我平日总是教育家人不要涉地方衙门的事务,现在我自己隔着千里之外反倒亲自干预衡州府的事务,我这不是自食其言吗?这以后,我还怎么教育我那些弟弟和族人呢?不成!”
欧阳夫人一听,说:“那你总不能看着干爹这么受欺负不帮了吧?况且就算不是干爹,老实人受欺负,你也得主持公道呀!”
曾国藩听了这话,频烦点头,想了半天,才说了句:“我自有办法。
第二天,曾国藩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还是让手下陪干爹到处去玩,然后派快马到湖南老家秘密查询案情,过了两天,案情调查结果报回来了,一如他干爹所说,他们家被强占了地,还输了官司。现在情况清楚了,曾国藩心里就有数了。曾国藩这边不急不慢,他干爹可实在坐不住了,老头倔啊,后来实在忍不住,说你不帮就算了,你这儿我也住不起,我还是走吧。
曾国藩盛情挽留,看实在挽留不住,就说定第二天吃过送别的酒宴再亲自送干爹走。
这位大脾气的干爹心想,来都来这么多天了,也不差再多待一天,就憋住气气打算空耗一天。
结果第二天,曾府上下喜气洋洋,因为正好朝廷下了谕旨,又升了曾国藩的官职,所以江南的大小官员纷纷前来贺喜。这一下这个酒宴就成了大排场了。曾国藩在酒席宴上,出人意料地隆重请出了自己的这位干爹
刚开始,李鸿章等人都看愣了,不明白曾大人怎么这么大动静请出一位庄稼汉打扮的老农来,后来一听说还是曾国藩的干爹,这一下满场群情激动,大小官员个个上来给这位干爹请安。曾国藩当场说明干爹是来探望自己的,这马上就要走了,所以做干儿子的准备了一个小礼物。说着让人拿出一个盒子来,打开给干爹看,里头是一把精美的折扇。曾国藩当场提笔挥毫,在扇子上题款落字。上款是“如父大人待右”,下款是“如男曾国藩敬献”。
曾国藩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文坛领袖,又是江南官员之首,这一下惊动全场,第二天曾国藩给乡下干爹送扇题字这事就已经在官场上传开了。
这位干爹不明白怎么回事啊,心想官司不帮我、弄一大帮人来拜见我!两指宽的字条不肯写,非要送我把破扇子!尽搞这虚的!所以他还憋着气呢。曾国藩只是笑,也不点破,第二天携夫人、孩子亲自到江边码头去送干参。
上船前欧阳夫人在干爹耳边轻轻地交代了一番,老人家一听,眉开眼笑,恍然大悟,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后来,这位干参又到衡州府二次告状,衡州知府特意要了那把扇子去看了两天才还给他。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用说了,曾国藩的干爹总算称心如意,要回了自家的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要“先晓事,再办事”,不能就文件办文件,怎么在工作中落细落实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你不懂可以问?你不会可以学?浅尝辄止只会自欺欺人,也是对自己、对工作、对人生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