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2020-11-05 08:34:28  本文已影响人 

《庄子》读后感

读完《庄子》已经有两个月了,之所以没写读后感,是因为没有更深的体会,其书词藻华美,阐述也多以寓言故事等形式表达。其学无所不窥,其人上可与造物主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只看其书及其注解,了解的也仅比字面意思强些,在多方搜集资料做了本笔记后,才下定决心作此小节。其人被列为道家二号人物,其书被誉为《南华经》,若想了解这位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庄周,且听在下娓娓道来。

《庄子》读后感
评价任何人物、思想、事件,都不能脱离时代,否则就会像晋惠帝回答向他汇报灾情的大臣那句名言:“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庄子生活的时代,在战国末期,那个徭役赋税超重,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活着的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着“虚无主义”。(PS:儒家只能解决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即由内而发的真诚。如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位,而那个人并没有表示感谢,此时我依然是满足的,因为内心认为做到了仁义礼智信,而不在乎别人是否回馈)那么什么是更严重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呢?就是认为生死没有分别。在这里庄子举了很多例子:说剑的故事中剑客集体自杀,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书生自杀的故事,因为儒家重视情感,而在与墨家弟弟的辩论中,父亲支持了其弟的观点;举孝廉而导致全村人饿死大半的故事,因为尚贤则民争。其次来看看庄子对富人的认识:1、迷乱(声色犬马)2、劳苦(驮着沉重的金币走完一生)3、病态(活在争权夺利的世界里而心理扭曲)4、耻辱(贪得无厌而卑躬屈膝)5、忧虑(已经有很多钱但不满足)6、恐惧(怕失去钱财)。最后来看看其对官员的认识:1、压力。2、辛苦。3、胆战心惊。4、宠辱若惊。富人和官员尚且如此,而况百姓乎?

首先来看看他的开场白《逍遥游》,仅仅是说了一只超大号的鱼,变成超大号的鸟一飞冲天吗?非也,鱼是不能离开水的,就像一般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变成鸟,即生命得到升华,便可不再那么依赖社会,飞到九万里高空,类似连翅膀都不用拍打,借助风势,逍遥快活。鱼变成鸟,还说明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大鹏,这是需要“修炼”的。从身体到心智再到精神,精神从道而来,如果没有悟道,精神就不会出现。先说身体:人承受形体而出生,就执着于形体的存在直到生命尽头,这个身体与外在事物不断追逐较量而停不下来,终身忙碌而不知所归。感官刺激而带来欲望(五色目盲、五音乱耳……)。人心排斥卑下而追求上进,因竞争激烈而不择手段,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外表恭敬而内心骄傲;貌似长者而心术不正;举止拘谨而内心轻佻;表面坚强而内心软弱;表面温柔而内心急躁。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逍遥,就像鱼在水里那么自在,是因为了解水。那么这个身体究竟想成就什么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天地用形体让我存在,用生活让我劳苦,用老年让我安逸,用死亡让我休息,带我来这个世界上的道,也会妥善安排我死后的一切)。再说心智:身体的存在是为了养心,心是身体的主宰(身体有欲望,心帮助设计)。心智的三种能力分别是知识、情绪和意志。再说精神:那就是悟道了,道是什么解释很多,涵盖也很广,这里所说的精神,更似无用之用,有用是建立在无用基础上的,例如你认为自己只需要这栋别墅,可如果太阳系都不存在了,你的豪车别墅还能派上什么用场?这是空间上的,从时间上来说,今天无用的明天未必无用。

再看《齐物论》,不得不说的庄周梦蝶,莫非只是庄子在思考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吗?真正宜居的是什么?人类认为是房屋,而猴子认为是大树!真正好吃的是什么?人类认为是美味佳肴,而狗却认为是屎!真正的美色是什么?人类认为是例如 angelababy 那样的美女,而公猪却认为是母猪!问题出在哪里?标准和立场不同而已。关于对与错,读过的他的文章就会明白天下没有人可以做裁判,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对与错自古以来不都要看环境么?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心斋与道合,这得从著名的人籁、地籁、天籁说起,人籁就是人所发出的声音,用耳来听,是带有目的性的,要传达某种意思,听着会有压力;地籁是大地的声音,可以用心来听,风声、浪声没有目的性,而使人感到和谐;天籁书里没有解释,我的感觉应该是易经里提到的推动万物兴衰的阴阳二气,其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物极必反时的契机,这是需要用“气(直觉、经验)”来“听(感受)”的,虚而待物是也!心斋的具体做法是坐忘(类似打坐),忘掉身体、忘掉心智而同于大道。修炼的阶段如下:1、外天下(不受人间事干扰)2、外物(超越万物)3、外生(超越生命)4、朝御(虚室生白,即照亮一切)5、见独(看到一个完整的整体,即道)6、无古今(没有古今之分)7、不死不生(有生有死才有烦恼,与道合则永生)

庄子是如何化解诸多烦恼的呢?先看时间上的问题,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刚生下来就死了的婴儿,在他眼里寿命是一样的,因为在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不都是白驹过隙一闪而过么?人生重要的不是活的久,而是是否做回自己,找到安顿灵魂之处,并乐在其中。再看看空间上他又是怎么超越的,秋水篇中河伯与海神的故事,说明了陆地很大,海洋比陆地更大,天空比海洋更大,而人心比天空还大,不是么?如何超越生死呢?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之在世,安知非弱丧耶(人活在世上,怎么知道不是年轻的时候离家出走呢?意为死亡就是回家)他对自己葬礼的要求就是天与人,一也。(就是扔在野地里)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出处。像这样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的人,自然逍遥了。

庄子的书里寓言故事很多,有趣的同时让人领悟的也不少,提到了很多的真人、神人、至人、天人,他告诉我们做到圣人并非不可以,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牛人,他的书相对于老子的道德经更接地气。他的快乐是觉悟到是一个整体,生命在这个整体里从来不会有损失和烦恼,那些为追求富贵而费尽心机的人,反而是陷落到世间相对的价值观里,他反而像不系之舟,因为没有,反而拥有,打破我与非我的界限,从而乘物以游心了。

做的笔记仅写了前面的四分之一左右,由于是笔记,所以条理性不强,由于这是一部分,所以本篇只能“管中窥豹”了。如有不当之处,还请高人指点~ ~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悲惨世界》读后感
  • 下一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