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观后感
忆秦娥·观主角
生浮漂,半生风雨如孤草,如孤草,外称珍宝,内叹风萧。
喜来台柱责任挑,悲来错过血洒浇,血洒浇,人世喧闹,聚散花凋。
这是一个关于主角的故事。
这是一个横跨四十年的故事,从山沟沟里,到宁州,到西京,到中南海再到百老汇的故事,从放牛娃,到烧火丫头再到秦腔皇后的故事,从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这是一个充满了赞扬,吹捧,希望,努力,汗水,落寞,绝望,风言风语,充满是非的故事,它是虚构的,但它又是真实的,它充满着人情世故,人间烟火,同时又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厌恶,憎恨,仇视,恶意竞争,它记录了忆秦娥的四十年,记录了一个连名字都被赋予着不值钱的女娃娃一步步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生命去传承秦腔辉煌的一生。
忆秦娥,这个名字的诞生本身就带着光环,但这光环不是假大空地扣上去,而且靠着努力,勤奋一点一点镀上去的,成名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靠着硬实力,一点一点站到台中央,成了西京乃至整个秦腔的台柱子。
小说除了描写了忆秦娥事业上的辉煌,同时在忆秦娥的婚姻上算是浓墨重彩了一笔。初恋封潇潇,因为前途不同,情义终究是埋葬在了各自的心里,第一任丈夫刘红兵,死缠烂打恰逢忆秦娥需要这么一个人,加上本身长于人情世故,从整体上,他对忆秦娥事业道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本身的天性注定了他的结局,刘忆刘忆,终成追忆,说是追忆,不过是一生不可磨灭,无法忘记的伤痛,一时兴起,终究落花流水,湮灭在流逝不停的时间中。(以刘忆作第一视角那一段还是很震撼的)第二任丈夫石怀玉,算是忆秦娥在重复的生活中遇到的一丝不同,他带来的是快乐,是欢愉,但适度总是难以把握的,门不当户不对,理念的不同,终究是鸡飞蛋打,忆秦娥接受不住生命的这份沉重,是她不曾预料的,但也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不过是不想去深究,既使它再浮于表面。
但《主角》不仅记录了忆秦娥的四十年,还记录了遇什么敲什么,视敲鼓为生命的胡三元,大字不识一个,一副山沟沟文盲落后妇女形象的胡彩香,最想当主角却永远都拿不起又放不下,靠着色相妄图往上爬的典型负面形象楚嘉禾,像所有人一样都想站在舞台中央但看明白了那个位置的残酷,孤独,最终放下好好过日子的周玉枝,还有封潇潇,刘红兵,石怀玉……他们所组成的这个社会的四十年。人物沉浮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沉浮于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高时众星捧月,卑时落井下石,他们中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坚忍不拔,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活着。这个社会也在迅速发展,潮流和传统的碰撞,摩擦,融合,发展和变化在推动人们的思想进步,时间洗刷掉人们头脑中的愚昧,成全人们心中的执念,和解人们间不正当的隔阂,淡化一切的伤痛。
这本书真的很有深度,就是很明显跟某些网文完全不在一个基准线上,看完真的就是“有些人在看故事,有些人在照镜子。”崇拜之余真的就是万般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后面想起什么可能会补,暂时就这样。
一开始本来准备写段秦腔来概述的,但发现根本不会写,然后正好结尾有一段,直接贴来↓
五十年风雨如注一棵草;
五十年冷暖见惯无矜骄;
五十年生离死别知多少;
五十年真情常被一旦抛。
十一岁泪眼婆娑离山坳;
十二岁学戏皮肉遭藤条;
十三岁强逼烧火去帮灶;
十四岁魔掌险些使花凋;
十五岁柴房苦练待破晓;
十六岁一折焦赞打出梢;
十七岁白蛇仙子一角挑;
十八岁唱红北山领风骚。
调进西京愈玄奥,
西湖一游成风标。
誉满古都似珍宝,
毁满三秦多腥臊。
谨小慎微遭撕咬,
百般龟缩仍惊涛。
烧火丫头突显耀,
更易风传近魔妖。
几多次不想再上主角套,
为罢演结婚早孕朝后逃。
谁知道越逃角色越缠绕,
四十年本本折折难拣挑。
主角是聚光灯下一奇妙;
主角是满台平庸一阶高;
主角是一语定下乾坤貌;
主角是手起刀落万鬼销;
主角是生命长河一孤岛;
主角是舞台生涯一浮漂;
主角是一路斜坡走陡峭;
主角是一生甘苦难号啕;
占尽了风头听尽了好,
捧够了鲜花也触尽礁。
一生追求奇绝巧,
日循舞台绕三遭。
不懂世外咋喧闹,
只愁戏里缺妙招。
唱戏让我从羊肠小道走出山坳、走进堂庙,北方称奇、南方夸妙,漂洋过海、妖娆花俏,万人倾倒、一路笑傲;
唱戏也让我失去心爱的羊羔、苦水浸泡、泪水洗淘、血肉自残、备受煎熬、成也撕咬、败也掷矛、功也刮削、过也吐槽、身心疲惫似枯蒿。
千般折磨抿嘴笑,
唯有登台气自豪。
谁知后浪冲天啸,
百丈峰头打航标。
呕心沥血备花轿,
嫁出去的闺女竟是已暗中修好的旧窠巢。
因爱收留一孤小,
是烧火丫头的命运让我寒霜惜冰雹。
既然命运已改道,
忆秦娥为何不能为人间真情架一桥?
夜沉沉,风啸啸,
残月破晓挂城梢。
凄厉一声板胡哮,
谁拉秦腔似哭号。
悲欢离合都齐了。
上场了,下场了。
大幕开了又关了……
人聚了,戏开了,
几多把式唱来了。
人去了,戏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