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观后感

《玛丽的激情》观后感1200字

2023-09-05 06:55:15  本文已影响人 

《玛丽的激情》观后感

十九世纪末的欧洲,画坛随著莫内(Monet)、雷诺瓦(Renoir) 等大师的成名,法国印象派(Impressionism) 的光线与现代题材,影响了大西洋周围各国的欧洲艺术家。在英国有英国印象派(British Impressionism),大西洋彼岸也有更為热情的美国印象派(American Impressionism) 画家群,北欧的印象派:北欧则有挪威(Norwegian Impressionism)、瑞典(Swedish Impressionism) 与丹麦(Danish Impressionism) 的印象派。

柯罗耶(Peder Severin Krøyer, 1851-1909)是丹麦画家中,以印象派风格知名的画家,他在十九世纪末来到巴黎,领略了印象派画中那透明的光线,以轻盈的色调笼罩画面;他的画受到了印象派光线的啟示,然而他的画作却是属於学院派的优雅与纯净。

柯罗耶在丹麦享受著如学院画家般的菁英地位,他以日夜悠长的北欧国度的风景氛围為情境,最為人所讚叹的就是他那在斜照中以温柔而浓郁的光线,抚触著海边散步的优雅淑女,垄罩在一片透明而澄澈的蓝光之中。那优雅而又细腻的感受,在他俐落而精准的笔触下,呈现出一股继承了巴黎的优雅品味,以及带有丹麦气候的地方特色。柯罗耶的艺术成為北欧以巴黎為核心的审美潮流中的佼佼者。

出身富裕家庭的柯罗耶,笔下所展现的天份与热情,吸引了在巴黎习画的玛莉(Maria Martha Mathilde Triepcke, 1867-1940)。两人在不久后便结婚,而后定居在丹麦北端的临海村镇斯卡恩(Skagen),美丽的妻子,与画家的才华,在哥本哈根的上层社会中,享受著眾人钦羡的眼光,画中的玛莉,传说是欧洲最美的女人,甚至有人爱上这画中的女子,美过本人。

玛莉后来奔向瑞典作曲家雨果,是因為欲望驱使,寻找拥抱的渴望吗?直到玛莉说出早在雨果渴慕她之前,在丈夫的画展开幕会上,她已经注意到这个陌生男子,那独特的气质与眼神。原来在她如女神般的典雅外表下,这极美的女子,内在早已藏著等待爱情的心跳。而在一刻鐘之前,她才转过身,在人群视线之外的隔壁,向丈夫索吻。导演的镜头也许暗示著,这女子对於宠爱与浪漫的渴求,实在仍是一个青春的少女,回顾人生,此时她才三十出头。

令人意外的是,当玛莉怀著雨果的孩子,却拒绝了优柔寡断的雨果之求婚;对婚姻再度失望的她,无处可去,挺著大肚子回到家时,见到了流露怯然眼神的女儿,而陷入病中的丈夫柯罗耶,仍然同情他的处境,甚至愿意她把孩子生下来,因為名义上,她还是「柯罗耶夫人」。导演终究在曾经妄想迫害的神经质丈夫,逐渐失明无法重提画笔之后,為他著上一笔同情的色彩。曾经相爱的两人终究晓得,最了解的彼此的还是对方,而两人之间的悲剧并非误解,而是不由自主的精神状态。但女人踏出这一步,不可能再回头,导演从此刻开始,以开场的一幕葬礼,倒叙整个故事。但玛莉并未落泪,而天降大雨的悲伤氛围,并未让她更哀妻,是因為她所受的考验已经过去吗?

一个对绘画仍抱有热情的女子,慈爱的母亲,美丽的妻子,社交场合的优雅贵妇,画中全欧洲最美的女人,身為画家的谬思,她丰富了丈夫的艺术生命。她离家之后,失去谬思的柯罗耶再也无法提笔,她的美,曾是画家创作的动力,然而她自己是谁?如何寻找自己?却无从著落。若不是丈夫越来越严重的妄想病症,和音乐家那洞悉敏感心灵的眼神,这女子的一生也许会甘於沉默,或她自己所说的,她「早想离开,只是眼前没有能力」,导演埋下许多伏笔,让这个女子的自我,逐渐浮现。导演细緻地剥开他隐藏喜乐与悲哀的优雅外衣,逐渐流露浪漫与激情,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节奏徐缓但坚定的,走出如仙境的图画之外。

玛莉之美,不只是优雅之美,更是她内蕴的性情与抽离现实的静穆,脱俗超凡。看她对丈夫「没有天份」那句话的沉默,她面对《斯卡恩夏日傍晚》(1899) 画面中女儿与狗的「错位」时的淡定,对丈夫任性的包容与讚美,真是不可思议。

剧终时,一身黑衣的玛莉站在一去不返的火车车尾,抱著出生的婴儿,在凉风卷起月台上满地的落叶,黑色的火车慢慢驶离月台,女儿从远处跑来,挥著手,我们将看见,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她们的人生将在家庭破碎之后各自开始。

返回观后感列表
  • 上一篇:消失的她观后感150字
  • 下一篇:《闪闪的红星》观后感4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