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心与活法》读后感

2025-11-02 09:35:08  本文已影响人 

《心与活法》读后感

      简简单单的一本书,8.4万字,4小时27分钟,但却有深深地感触,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位经营者,呕心沥血,诚恳,用心。

       稻盛和夫,第一次听说是从别人的口中:“一位很不错的日本企业家,有很好的经营理念。”我心想,有多好?之前也没怎么听说过;还有那些所谓的经营理念,也大多是些方法论吧,成功了,就拿出来写写说说。“好啊,那很不错了。”嘴上这么敷衍着,内心实则有点不屑。

       也是这次团队策划读书计划的契机,我想找篇短而符合要求的书,就接触到了它。秉承着学习经营理念认真看认真写篇读书笔记的心理,我在一声声赞叹中打翻了之前的固有认知——稻盛和夫,真是一位优秀的经营者!

      此处,不得不先提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它奠定了全书的主基调: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谦虚,不要骄傲;3、要每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这六条,也是他经营理念的核心。

其中,感悟非常深的就有第四条:感恩。这也是我们创业团队所一直传承的一个核心。有时候聊到这个,团队有些家人会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深刻:为什么总提感恩?亦或,没有多大的感觉啊。慢慢地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举动了。

      对此,稻盛和夫也在书中进行了注解:“诸行无常就是人生。”其实不论是做事还是做人,路上总是喜怒悲欢,总是无常。那么该如何面对呢?面对逆境,他写下一个小故事:松下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幼时家道中落,不得不退学去做学徒,没能受到足够的教育。在这种非常困难的逆境中,他遭遇了种种苦难。但他从不愤世嫉俗,不自哀自怜,而是积极乐观、拼命为雇主服务,虽然年少,却顽强努力,尽其所能地让雇主更满意。诸此种种成长过来,让这个少年今后成就了“松下帝国”的伟业。稻盛写:“虽然我不清楚松下先生有没有感谢这种境遇,但至少,他并没有嫉妒怨恨,而是以朴实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拼命努力,一边忍耐一边努力,终于获得了大成就。”看见这些文字,就想起了当年,自己是怎么一步步从阴暗潮湿的初中岁月中走过来的,慢慢褪却了愤怒和焦躁,剩下的都是感动。

       所以,一个人以怎样的方式面对逆境,将极大改变他此后的命运。

       此外,稻盛和夫也补充道,就算获得了成功也应该感谢,如果不感谢,认为成功都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取得的,那注定走下坡路。这也从事物的两面性去诠释了,人无论何时,都要学会感恩。

      同时,此书也让我接触到了一个新的名词:业力。思念造业,业力造就原因,有原因一定会有结果。那么,回归到人生的命题,人该如何更好地造业呢?

       不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自己的人生,想要追求一个更幸福的境地,都要去不断修养自己的心性,纯化自己的心灵。而提升心性,磨练人格,乃至磨练自己的灵魂,这就是人生的目的。稻盛和夫在书中写到:“为社会、为世人尽力就是人生的目的。”乍一听,这追求也太高深了吧!

      但是,此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所写都是亲历,并不是纸上谈兵;稻盛和夫在现实世界中所创立包括京瓷(世界500强332位)在内的诸多企业,也印证了他的说法,让读者的所思所感更落到实处。

       那么,如何去做到呢?

     书中这样写道:“用清澈的眼光看待事物,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来观察事物的。”有点像那句富有哲理的话:“你眼中的你不是你,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一言以蔽之: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他内心的映射。

       一个字,心。心最重要。

       那么我们又该保持一颗怎样的心,或是说心态,去达成我们所想?又总结为两个字:正念。这也是我今年在创业路上体会最深的点之一。正向思维会让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如同书中所说:“如果我们努力转变自己的心态,用’想为大家尽力,希望大家都能变得更好’的美好想法去待人接物,事情就一定能够顺利推进。“同时,他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对立面:”反之,嘴上说’我吃了这样的苦头’的人,实际上也让他人吃了很多苦头。’这不正是你对别人做的事吗?’”成为当初厌恶的那种人,并不是我们的初衷。这种类似心理学,或是玄学的东西,以前我是不怎么信的。但经历生活的种种,越发感觉到这种吸引力法则,就是人世间的真理——你以如何的心态面对人生,人生就会以何回报你。

      笔锋一转,我也和作者进入相似的心流。“周围发生的现象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因此,我们必须成为人格高尚的人。”读至此,异常震惊,尤其感动!在阅读了那许多经典书籍之后,我发现一个规律:真正有人格魅力、向上向善的思想者,最终所想是究其数途同归的!工作、生活升华到最后,都是本心、高尚的不断攀登。不断学习和反省,提升人格和心性。我非常认同作者在此书的观点。同时也对当初作者与书籍的偏见感到羞愧!为此,我也不断警醒自己,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谦虚、低调啊。稻盛和夫认为,人生来的业,100%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的利害得失来判断。但是我们想要追求一个更高尚的境界,就要修一颗利他之心。哦!读至此,又是殊途同归。

      在创业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词,仿佛昔日重现。

      利他。

      那么如何去践行利他呢?在接下来的行文过程中,稻盛和夫也阐述了诸多他在实践中所总结的经营理念,我总结为以下四点。

      首先,刚柔并济。(或是称为“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摘自《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稻盛和夫在书中说道:“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两种相互矛盾的思维方式,并让它们同时正常地发挥功效,就不能成为经营者。只懂仁爱谦让的社长无法真正经营好企业,而仅仅有严厉的态度,则不会有人追随。如果不能将两者融为一体,就无法成为真正的经营者。”通过稻盛和夫极尽朴实与真挚的话语中,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自己也曾几何时在创业带团队过程中,不敢下狠心,也缺乏行动力;过分仁慈,以为温柔实则伤害。性格的柔情导致机遇的错失,需要花费三五个月弥补甚至更久;一些被动思想导致的问题堆积,使我心血浇筑的成果毁灭。说来简单,都是更漫长的等待——创业路上,时间才是最大的成本。时间导致资金的消耗、信心的萎缩,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当然如今,我也是与书中的思想理念像平行时空一般推进。创业过程中的经历也教会我,严厉并不代表恶,宽容也不一定是善。如今,我可以两眼一闭突破自我,狠下心来批评他们,又能用一颗利他之心让人感受到诚意,何尝不是我成长路上一段光辉的记忆呢?

       第二点,决心。这个点,也是我从多次人生阶段的成功中汲取的宝贵财富。不过有时候呀,我心中知道是那个意思,但就无法脱口精辟的表达出来。看来,还是得输出,多表达!让我们来看看稻盛和夫是怎么一语命中我心中所想的:“我想对大家说,不管天上下刀子也好,下雪也好,下雨也好,如果真的想实现愿望就不要找借口。所谓愿望,绝不是那种’只要一切顺利,希望能做到那种程度’的浅薄的愿望。”说得可真好啊!浅薄的愿望,谁又不想实现呢?可是财富和成功终归是属于少数人的。就如同我父亲当年创业也算是小有成绩,但是有多少人见过他深夜把妻女叫去,一言不发在床边哭泣?以及在我自身学习道路上,从一个粗心慢悠悠的女孩子,到一个充满渴望和上进心的“学霸”,中间又隔了多少个漫长的黑夜?想要在耀眼的光环下获得掌声,首先要在冷板凳上就下定决心啊!路多远,也要走下去。
       第三点,有言实行。这个词是书中提出来的,倒也新鲜。意思不难理解,我总结为:脚踏实地的做出行动,并且大方的表达出来。前者不难理解,但是后者通常会为国人所羞耻。做就做了,干嘛还要说出来?不够谦虚。这也是创业过程中的一个误区。作为创业者,要敢用自己的言行去带动团队,激发出最大的动力。你说出来了,相当于在众人面前立下了目标,你就会不断鞭策自己去做;你做到了,人家发现你言之能成,就会更信任你,也会让你在正向循环中不断成功。即使有时失败了,你也是为此竭尽了全力,将心比心,也能理解。这真是莫大的智慧!也是我们创业团队所一直传承的点,在这里完美地统一了。

      第四点,敬天爱人的人生哲学。思想来源于西乡南洲,也是作者的精神支柱之一。在创办企业初期,作者的理念是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发扬光大;而后却发现现实的种种打击。自己创业艰难,需要时间与资金的缓冲,但是员工却不能理解,自顾地要求涨薪和福利。这也一度把他逼到绝望的边缘——为什么不能被理解?经过后面无数的日夜辗转,他悟了——他创办企业的初心不应该是私利,而应该是为底下众多的员工们谋利。所以他也转变了自己的创业理念——利他之心,希望为大家带去更好的生活。甚至,我觉得稻盛和夫是一个非常勇于为了真理去改变自我的人,谦虚到极致!而且也是一个敢于对自己下狠心的人。他在后面的经营过程中不断地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为了名利才从事这份事业?还是用一颗真正纯粹的利他之心?最后他得出结论,确信“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没有任何不纯的动机。”伴随着他不断的自省,他的企业也伴随他的坚守,一路走到至今,仍然繁荣发展。放在现实里确实很难做到!但就是有人做到了。所以自此,也告诫自己不用再理会失败者的说辞,只是去信仰,相信即可能。并不唯心,这是一种比唯心更科学的唯物主义啊!(附上其他读者非常真挚的评论)

     包括敬天爱人中的天道,也算是人生中极高的境界了。某位哲学家说过:“纯粹而崇高的愿望,蕴含着超越想象的巨大能量。”西乡南洲很多次说过:“依正道而行,似乎舍近求远绕了弯路,但实际上却是通向成功的‘常道’。”如何到达这样的一个境界,稻盛先生告诉我们,重点是尽可能摆脱我们“心”中“自我”的束缚,让“真我”呈现。因为这个“真我”与宇宙利他的意志完全一致。

      通向真理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读了那么多的故事与道理,为何有些人还过不好这一生?知道与做到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贴心的作者,在全书的末尾也给大家指明了一条路:“要饱尝艰辛,在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是无法轻易做到的。我认为,为了让自己的意志足够坚定,如果可能的话,哪怕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艰苦的条件,也要努力去经受困难的考验。”思想的契合!也是我从未遇见此书前,也在践行一条路。不断把自己放诸苦难的环境中清醒,让自己成长。虽然年岁不大,家境也并非难于启齿,却也在他乡多年,回首萧瑟。也以此与众读者共勉,在往后的日子里,从心且行,方能跨越山海,所愿所得!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海滨故人》读后感
  • 下一篇:《用生命影响生命》读后感:在微光中照亮彼此的旅程
  • 相关推荐